2021年萧县学生资助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扬“三牛”精神,以“精准资助”为抓手,落实落细学生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用“数据质量”提高资助水平,用“规范管理”提升民生成效,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百岁生日”献礼。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学生资助工作责任意识。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肩负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政治责任。学生资助工作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
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融入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中去,确保学生资助工作政策不减、责任不减、帮扶不减、监管不减。积极落实主体责任,依据政策适时优化调整农村低收入家庭学生资助,把事关广大中小学生切身利益,事关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学生资助政策落地生根。
二、落实“三精准”措施,实现学生资助“应助尽助”。
落实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精准资助,就要在“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发放精准”上发力。
资助对象精准,要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要通过系统比对、调查走访、大数据分析、民主评议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认定机制。资助比例要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布情况分校分班确定,杜绝一刀切。要实现学籍系统、资助系统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库的有效对接,确保资助对象应助尽助。
资助标准精准,要确保资助标准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需求相适应。要加大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群体的资助力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受助需求实行分档资助,不能搞平均主义,更不能搞轮流坐庄。学校要根据当地物价水平、学校收费水平、学生家庭经济能力等因素,确定校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积极实施校内助学。
资金发放精准,要在学生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充分发挥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获得感。要继续落实“一卡通”和学生资助卡发放机制,充分利用现代支付方式和支付手段,解决助学金等资助资金发放不及时的问题,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支持抗击疫情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加大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关爱力度,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认真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确保按省市要求的时间节点分别完成春季和秋季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资助资金发放工作。
三、用数据质量提高资助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暂行办法》(教财函[2020]39号)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关于开展“学生资助数据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教助中心[2020]53号)文件精神,树立“大数据”“智慧资助”理念,“用数据质量提高资助水平”。把开展“两个系统”培训和使用管理工作作为管理手段,强化从学前、义务到中职、高中阶段的“系统”培训,明确系统专人负责,做到及时准确上传资助数据。把实现“系统管理”“三个百分之百”和“三个零误差”作为今年和今后资助系统管理的目标任务,各单位要积极用系统数据比对建档立卡学生及其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保障“精准资助”更精准。
四、开展“资助育人”活动,提升学生资助育人成效。
学生资助必须坚持育人导向,将资助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积极开展教师帮扶活动,探索“志智双扶”新路径。要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倾斜,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习上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兴趣培养、能力提升、视野开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继续组织开展学生资助走访活动。结合本乡镇、本校实际,落实资助宣传进村入户,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排走访,了解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向学生及其家长宣传资助政策,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资助宣传进校入班,让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抓好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组织开展资助政策宣传“六个一”活动。做好学生资助政策进课堂(两节课)宣讲活动;做好面向社会、干群、家长的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活动;做好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政策“明白纸”送达及告知工作(区分县内、县外);及时召开学生资助政策家长座谈会,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贫、扶智、扶志”工作;通过对高中、初中毕业生发放“一封信”,贯彻学生资助政策。
组织开展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在5月份开展学生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月活动,联合有关金融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诚信”为主题,在各高中、中职学校开展诚信教育、征信和金融知识宣讲活动,通过示范带动和典型引领,大力倡导履约践诺精神。
组织开展资助育人典型评选。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和“优秀学生资助工作者”典型评选活动,开展“资助政策进课堂教学设计”和师生“资助育人”征文评选活动。宣传一批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狠抓落实、勇于创新、成效显著的单位,以及在学生资助事业中甘于奉献、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资助工作者。
五、积极创新学生资助工作方法,提升学生资助科学化水平。
学生资助是一项系统性强、政策性强的工作。要实现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的目标,就必须在加强法治化建设、加强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提高资助队伍的执行力。各单位确保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方面适应和满足学生资助工作需要,加强对资助工作人员政策理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资助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执行力。完善学生资助工作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权责明确。
创新资助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加强学生资助数据网上监管,做好“两个系统”填报、审核、修正、维护。大力推进智慧资助,按照省市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原则,积极开展智慧资助试点工作,推进教育、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共享,以信息化助推资助工作精准化。积极探索困难学生认定动态调整机制,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分布、结构以及资助需求等不断变化的因素相适应。
加大学生资助工作监管力度。要通过加强监管,确保把各项政策精准地落在实处,确保不出现任何形式的跑、冒、滴、漏,确保把学生资助这项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要建立定期专项检查制度和专项审计制度,推进学生资助工作公开透明,接受群众和师生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紧盯对象认定、资金发放等关键环节,采取网上监管、跟踪督查、随机抽查等举措,动态掌握工作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建立舆情应急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
完善“1+23”助学贷款机制,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受理和催收工作。积极开展高三毕业生助学贷款预申请工作,积极动员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申请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做到应知尽知、应贷尽贷,保证建档立卡大学生顺利入学。制定贷款催收奖励办法,做到应收尽收。积极做好疫情影响下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积极做好“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资助申报、审核、公示等工作,不断探索“雨露计划”资助管理方法。
强化学生资助档案建设管理。各单位均要建立学生资助档案建设管理规程,做好档案资料建设工作。统一档案目录,规范资料内容,定期整理归档,指定专人负责,专柜存放。发挥档案建设在资助监管、民生工程考核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