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泉镇,又名凤城。隶属于安徽省萧县,位于萧县城区北部,南与萧县城区相连,东与徐州搭界,西与马井镇接壤,北与杨楼镇、刘套镇连境,乡域总面积119.21平方公里。乡中心位置地处东经116°93′与北纬34°25′。集镇区中心距离萧县北部凤城新区直线距离仅3公里,东距徐州城区18公里,南距淮北市34公里,南距宿州市69公里,处于徐州都市圈和大萧城一体化区域内。
圣泉镇交通便捷,311国道、310国道、郑徐高铁、萧徐快速通道穿境而过,萧杨路(境内11公里)、萧刘路(境内9公里)、吕农路(境内13公里)纵贯南北,权酒路(境内9公里)连接东西,区位优势明显。
圣泉镇区域位置图
一、区域关系
大区域关系——对接徐州都市圈,融入“大萧城”空间体系,打造一体化发展示范镇
随着凤城新区、萧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以及区域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得原本距离萧县县城较近的圣泉乡迎来了与县城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外部机遇。县城与圣泉之间的经济、社会活动联系也变的更加密切,与县城一体化发展是形势所趋,发展条件成熟,怎样处理与县城的关系将是圣泉镇未来发展重要的大区域关系。因此,在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方面可考虑与县城统筹解决。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圣泉镇集镇区与县城、循环经济工业园的交通联系,站在全县的高度统筹布局产业,承担县城部分的服务职能,避免各自为政,缺乏整体统一协调考虑,造成功能混乱和资源浪费。同时,应积极对接徐州都市圈,从交通基础设施、生态文化旅游、城乡建设、农产品市场、社会事业等方面融入徐州都市圈发展。
小区域关系——周边各城镇竞相发展,竞争激烈
近年来,圣泉镇周边的马井镇、杨楼镇、杜楼镇、刘套镇等依托交通、资源等优势,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且部分乡镇发展基础要好于圣泉镇,因此圣泉镇面临的来自周边乡镇的竞争将越加激烈。圣泉镇如何协调好与周边乡镇的关系,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并依托现代农业、循环工业等产业基础,加强与县城、徐州与其他乡镇等在交通物流、农产品消费、旅游等方面的关联,加快自身发展,对圣泉镇未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萧县圣泉乡总体规划(2017-2030)(规划调整)》,圣泉镇依托大龙城,紧密联系徐州淮海新城,提升城市功能承载力;统筹协调与徐州淮海国际陆港的产业联系,发展以品质居住、现代商贸物流、高新技术、研发经济、“互联网+”为导向的皖北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徐州都市圈西部副中心、萧县综合型现代产业新城。圣泉镇的建设目标为:便捷高效的高铁城镇、功能多元的紧凑城镇、创新驱动的产业城镇、品质引领的人民城镇、城景相依的韧性城镇。
目前《萧县圣泉乡总体规划(2017-2030)(规划调整)》已完成编制工作,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圣泉镇政府要求在总规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编制道路网、竖向、等相关专项规划,统筹圣泉镇规划范围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网作为城市的动脉及其它公共配套设施的重要载体,其规划对圣泉镇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我院在接到编制任务后前后组织了多次的现场踏勘,并展开了广泛的调研,在总规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编制了本轮道路网规划,以更好地服务于圣泉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区域发展战略
(一)淮海经济区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一带、三区、四轴、多点”的总体格局,其中“三区”包括了北部的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作为这一国家战略中的北部重心,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重点之一。
萧县与徐州同城化发展条件好,借势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机,坚持空间向东,全方位、深层次对接徐州,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协同发展与建设中。
(二)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以坚持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改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抓手,构建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绿色发展的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
实施方案在建设水清岸绿美丽淮河、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位于长三角发展腹地,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提出了完善重大政策、落实重大举措、建设重大平台的政策措施。
(四)萧县处于徐州都市核心区
《徐州都市圈规划(2016-2030)》结合提升中心城市能级的内生发展诉求,提出徐州都市圈发展目标和策略。规划建设“一核、三轴、四组群”的城镇空间结构。“一核”为徐州都市区,是中心城市及周边空间相邻、联系紧密的同城化地区。
萧县作为徐州都市圈核心区内的的重要节点,是徐州都市圈一体化格局构建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徐萧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五)《萧徐一体化发展概念性规划研究》的编制加快萧县融入徐州的步伐
萧县作为徐州“西大门”和“后花园”正在加快向东跨越皖苏两省边界融入徐州市的步伐。2020年初萧县自资局组织编制了《萧徐一体化发展概念性研究规划》,加速了萧县深层次,全方位融入徐州都市圈协同发展。
位于萧县北部的圣泉镇作为最接近徐州的地区对于萧徐一体化发展格局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区域最新动态
(一)萧县政府将搬迁至凤城新区
萧县正式提出将县政府驻地由龙城镇迁移到凤城新区,有利于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提高
行政效率,优化城市布局,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推动萧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萧县政府驻地向北的搬迁,也意味着新的行政中心,与徐州距离的拉近。这不仅在实际地理位置上融入徐州,也意味着在行政、经济、交通等方方面面融入徐州。
(二)建设徐州市域(郊)铁路徐州至萧县线项目双方已达成一致
6月3日,徐州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局、轨道交通等部门会同安徽萧县发改委、交通部门,共
同就对接两地地铁、市域铁路、公路建设召开座谈会。双方就建设徐州市域(郊)铁路徐州至萧县线项目达成一致意见。市域(郊)铁路徐州至萧县线自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起点汉王新城站引出,向西南方向行进,经过G30、姚楼村,至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线路全长13.5km,沿线共设4座车站。标志着萧徐交通一体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三)圣泉乡明确要改为圣泉镇
圣泉乡撤乡设镇是萧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相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对萧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规划目标
在服务《萧县圣泉乡总体规划(2017-2030)(规划调整)》的规划思想的前提下,达到如下目标:根据圣泉镇的自然条件及区域规划性质,建成网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等级分明,区内交通通畅,对外辐射完善的道路系统。为该区域的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2、规划范围
本次路网规划范围和总规保持一致。主要包括规划范围内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规划。
圣泉镇规划范围区位图(远景)
3、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0年。其中:
近期为2021-2025年;
远期为2026-2030年;
远景展望至2045年。
图
道路网专业规划技术路线
在《萧县圣泉乡总体规划(2017-2030)(规划调整)》的编制过程中,将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
圣泉镇规划范围道路网规划在总体上必须服从圣泉镇总体规划的要求,从整个区域的用地、产业布局规划等着手,使规划的道路网成为等级分明、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现代化道路网络。
(2)近期与远期相协调的原则
城市道路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道路系统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道路网规划必须具有“滚动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的滚动以规划的近中远期相结合为前提。
满足需求,适当超前。在制定规划方案过程中,既要考虑路网和各种交通设施不仅要与未来交通需求相匹配,还要适当的超前,预留弹性发展空间。
(3)与交通需求相一致的原则
路网的布局、走向、等级应尽量和交通流的流向相一致,以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城市道路网规划必须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为理论指导,把城市道路系统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子系统来进行研究,从系统相互协调关系上进行分析、预测、规划及评价,使所规划的道路网络达到总体效益最优。同时要根据工程实际,基于可操作性,根据交通系统特点以及实践经验灵活运用系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得到科学、合理的道路系统规划方案。
(5)细化概念规划,支撑发展的原则
因规划层次和专业要求不同,上位规划中关于交通方面的规划,难以满足具体指导圣泉镇交通建设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和量化。本项目在上位规划基础上,以定量分析为主,对路网布局等方面作深入研究,通过建立高效的交通系统,以支撑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
(6)理念新颖,经济可行的原则
在借鉴国内外类似中小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具有超前性的理念和思路指导编制工作。同时,还需结合圣泉镇实际,量力而行,以力保方案涉及工程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7)功能匹配,布局合理的原则
综合考虑道路网功能与城市发展方向、沿线土地利用等相协调,且不同类型土地布局不同类型和不同密度的路网。
(8)以人为本,快慢协调的原则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充分考虑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的出行特点,将以往“以车为本”理念向“以人、车并重”的理念逐步过度和转变,实现快慢系统有机协调。
本次圣泉镇规划范围道路网规划的主要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2019.4.23)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1)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修订)》(2015.1.1)
(4)《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2018)
(5)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5)
(6)《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GB50925-2013)
(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版)》(CJJ 37-2012)
(8)《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 51286-2018)
(9)《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10)《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
(11)《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 51149-2016)
(12)《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 号)
(13)《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
(14)《萧县圣泉乡总体规划(2017-2030)(规划调整)》
(15)《萧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
(16)交通量调查资料
(17)建设单位提供的规划范围内已设计道路相关设计资料
(18)其它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1、交通系统现状
圣泉镇规划范围内及周边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较为完善, 有利于区域的联动发展。对外交通公路方面,目前主要依托G310、X021、萧杨路、萧管路。铁路方面,萧县东站坐落于规划范围南部高铁生态商务区。
圣泉镇规划范围现状道路除G310外,萧杨路、萧管路等虽已通车,但尚未建设完善,还需进行提升改造。另外,规划范围内多为未开发,村村通以及县道等低等级道路连接区域内散布村庄和对外交通。
2、人口预测
根据《萧县圣泉乡总体规划(2017-2030)(规划调整)》,远景人口规模为35万人。
3、道路发展战略规划
根据圣泉镇规划范围道路系统的现状及发展特点,从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协调统一的角度出发,制定圣泉镇规划范围道路发展战略目标为:促进等级公路、铁路两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注重与徐州城区、淮北以及与铜山等区域衔接,构建综合性、协调性、网络性并重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构建对外联系便捷,内部系统优化的交通体系。通过便捷连通的快速路、干路网,满足圣泉镇对外与徐州、淮北、萧县老城区的交通需求;通过尺度宜人的城市街道,片区内形成开放活力的街区,保障片区内交通微循环。
4、道路网专项规划
对圣泉镇规划范围道路网进行了方案规划,包括道路平面位置、道路功能等级划分、道路红线宽度的确定、道路横断面型式的确定、交叉口规划及竖向规划等。本次规划范围内城市道路划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规划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构成本区路网骨架,形成“六横六纵”的主干路网结构。规划次干路主要承担各功能区内部的集散交通。规划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联系次干路与地块进出。本次规划在总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支路网密度,促进区内路网的“微循环”。
5、规划方案评价
路网规划方案的各项指标均能较好的满足各种规范的要求,能够适应圣泉镇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所带来的交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