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累计报告100余起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引发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是我国学者率先发现的一种高致死性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多存在于酵米面、粮食加工品(米粉或糯米粉、小米粉、高粱粉等)、变质鲜银耳、鲜木耳及其他薯粉类制品。食品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污染后产生的米酵菌酸毒素,耐高热,难以通过常规烹饪方式破坏其毒性,人食用后可导致食物中毒。因发病急、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特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潜伏期一般30分钟到12小时,少数1-2天发病,一般发病症状最早出现上腹不适,少数出现腹泻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严重者出现黄疸,昏迷、四肢抽搐、少尿、血尿、便血和尿潴留,休克甚至死亡。
预防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食品选材和制作是关键。
1.制作发酵食品(如发酵酵米面)时,不要选择发霉变质的谷类原材料制作,谷类浸泡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发酵食物避免存放时间过长,储藏环境通风防潮,不要直接接触土壤。
2.不要随意采食新鲜银耳、新鲜木耳。采摘的新鲜银耳要及时晒干或充分紫外线照射,干银耳、干木耳及相关制品泡发时要认真清洗,不可长时间浸泡尤其是浸泡过夜。干银耳泡发后朵形完整、较大、呈白色或微黄,弹性好,若发现银耳泡发后呈深黄色或黄褐色,黏软无弹性,有异味,一定要丢弃。泡发好的银耳、木耳要充分漂洗,摘除它们的根底部。
3.湿米粉类(如凉皮、肠粉)要现做现吃,保存时间不宜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