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类: 内容分类: 食品用药安全宣传活动
发文日期: 2024-03-01 16:08:46 生成日期: 2024-03-01 16:08:46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发布机构: 赵庄镇人民政府 文  号:
名  称: 安全用药,这些常识要知道
词:

安全用药,这些常识要知道

发表时间:2024-03-01 16:08信息来源:赵庄镇人民政府作者:赵庄镇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一、用药常识,不可不知

1、有些药为什么要“首剂加倍”?

临床上,有些治疗药物需要首剂加倍,这是为什么?

第一次服药时,用药量加倍,可在一个半衰期内迅速达到 Css,可缩短药物达到有效浓度的时间,立即发挥治疗作用。

对那些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有效浓度的药物可以采取首剂加倍的给药方式。同时要求药物的治疗窗范围大,不会因为迅速升高的血药浓度引起中毒。

一般来说,需要首剂加倍的多是抗菌药(但也不是所有的抗菌药都需要首剂加倍)。

如果首剂不加倍,不能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会给病菌的快速繁殖留下时间,延误疾病治疗。例如复方新诺明半衰期为11小时,每天服用2次,首次剂量加倍,11小时后血药浓度趋于稳定,可有效杀灭病原菌。而首剂不加倍,则需36个小时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病菌可能在这几个小时内迅速繁殖,耽误了疾病的治疗。因此,每日两次,首剂加倍是复方新诺明的最佳给药方案。

常见的有:

1、磺胺类的抗菌药,如复方新诺明;

2、四环素类,如米诺环素、多西环素;

3、替考拉宁;

4、广谱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氟康唑等;

5、替加环素。

服药前一定要阅读药物说明书有关的用法用量,以了解所服药物是否需要首剂加倍。

此外,大部分抗生素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服用抗生素时,首次服用的剂量应请医生根据病情及患者的体质状况来决定,不可擅自加大剂量。

2、哪些药物不宜嚼碎或掰开?

有些口服剂型,嚼碎或掰开后服用,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还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中毒,例如:

(1)对口腔或胃黏膜有较强刺激的药物

如助消化药胰酶,口服时应整片吞服,不得嚼碎,以免药粉残留在口腔内,导致严重的口腔溃疡;又如,缓泻药比沙可啶,为避免对胃黏膜较强烈的刺激,应整片吞服,且服药前 2小时不宜服用抗酸药、乳汁、牛奶或进食。

(2)肠溶制剂

如红霉素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胶囊等,应整个吞服。这些药物的外边均有肠溶衣保护,在胃液中 2 小时不会发生崩解或溶解,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药物性质及临床的需要,如: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提高部分药品在小肠中的吸收率和利用度;掩盖药品的不良臭味;避免部分药品在胃酸作用下分解失效。若嚼碎后服用,将会失去上述作用。

(3)缓释、控释制剂

生产这类剂型是为了控制和延缓药物的释放,满足临床的需要,在制剂工艺方面具有特殊的渗透膜、骨架、渗透泵、储库、传递孔道等结构。若嚼碎或掰开后服用,上述的特殊结构被破坏,便无控制或延缓药物释放的作用可言,不仅改变了疗效,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3、用水服药水喝多喝少有讲究吗?

在服用药品的过程中,对于哪些药物服用后应多喝水,哪些应该少喝甚至不喝,半数以上的人不能准确答出。

一般的口服剂型,例如大部分片剂通常用 150~200 毫升水送服即可。用水太多会稀释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于药物的吸收。但是对于一些特殊药物,为减弱其毒性,避免对器官特别是对肾赃的损伤,要求服用药物后每日必须饮水2000 毫升以上。比如:在服用抗痛风药后,应大量饮水(一日应 2000~2500 毫升),以降低黄嘌呤结石及肾内尿酸沉积的风险服用排尿结石的药后,也须大量饮水,保持一日尿量 2500~3000 毫升,以冲洗尿道,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和尿盐沉淀的机会。

同时,在服用某些药后,则需要少饮水甚至短时不饮水。

比如: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胶体果胶铋这些保护胃黏膜药,在服用前后半小时内,不宜喝水,否则影响药效;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川贝止咳露这些镇咳药,服药后也不宜马上喝水。

4、抗菌药就是消炎药吗?

其实抗菌药和消炎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为了明确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炎症?

炎症通常称为发炎,它是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后引起的一系列复杂反应的病理过程。其临床表现为炎症部位红、肿、热、痛。引起炎症的因素很多,如高温、射线、强酸、强碱、细菌和病毒等。

消炎药是指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生成或释放的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使炎症缓解。

临床中常用的抗炎药有两大类:

(1)甾体类抗炎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发作等疾病的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等。大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感染发生风险增加等不良反应。

(2)另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即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塞来昔布、布洛芬、依托考昔等,主要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烧或疼痛等疾病的治疗,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刺激、出血等。

抗菌药物一般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复方新诺明)、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或诺氟沙星等)。抗菌药物不是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细菌或真菌,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影响细胞膜、感染细菌蛋白质或阻碍细菌核酸合成等机理发挥抑菌或杀菌作用。

当炎症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被称为感染性炎症。若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就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若由病毒引起的炎症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角膜炎,治疗时必须使用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治疗是无效的。若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就必须使用抗真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

因此,无论是从病因、作用机理、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等各方面,抗菌药物和消炎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正确用药,确保疗效

1、如果漏服了药物应该怎么补?

合理用药不仅应选药准确,即对症用药,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正确使用药物。所谓正确使用,就是根据治病的需要和药品的性质,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给药间隔和剂量,使机体和机体特定部位的药物能达到有效浓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如有的药物一日三次或一日四次服用,而缓释、控释制剂一日服用一次即可。严格按每种药物的特定要求服药,才能真正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如抗菌药漏服了或拉长了服药间隔,会使药物的血药浓度在一定时间内低于有效的抑菌或杀菌浓度,这不仅会影响疗效,还可加速细菌产生耐药性。降压药漏服了,会使已经控制平稳的血压再度升高,这对疾病的治疗是非常不利的。

一定要严格按药品说明书中规定的用法用量服药,不能漏服。老年人忘性大,如果万一漏服了怎么办?这时要记住不能随意补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如发现漏服了应尽快补上(漏服时间在两次服药间隔1/2 以内)。

(2)如漏服时间已接近下次服药时间,则不必补服,按常规服药规律即可。切不可在下次服药时加倍剂量服用,以免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降血糖药加倍服用,会引起低血糖;抗凝药华法林加倍服用会导致出血。为了避免漏服药品,最好把药装在小盒内,放到醒目地方,外出时应随身携带。

2、哪些药在服用时不能骤停?

当你的病情得到控制,症状得到缓解时能否马上停药?其实有些药物使用后,随着病情的控制,人体对药物也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一旦骤停身体不能立即适应,会出现一些不良后果,使用时应予以注意。常见的有:

降血压:如果当血压降至正常后立即停药,血压可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升,甚至超过治疗前的水平,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高血压危象症状。

降血糖:如果突然中断用药,可使病人的血糖骤升,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

抗癫痫药:治疗癫痫需要长期服药,如果病人自认为病情已好转,长期未发病便突然停药,则可能导致癫痫频繁发作,甚至出现癫痫持续状态。

激素类药: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如突然停药,可使病情出现“反跳”现象,加重病情。

抗心绞痛药:使用此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起效后立即停药,则可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绞痛发作,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镇静安眠药、抗精神病药:长期使用地西泮、艾司唑仑等药物,如果骤然停药,就会出现焦虑、兴奋、肌肉抽搐、头痛、胃肠功能失调、厌食、癫痫发作等。

抗结核类药物:一般来说,抗结核药物连续服用1 年以上,甚至在症状消失后还要继续服用,以防复发和产生细菌耐药性。如果停药过早,不仅复发,且会转为耐药结核和全身播散性结核,给治疗带来困难。

3、胰岛素制剂如何保管?

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药品,胰岛素的储存也很讲究,而且不同的药品储存上也有一些差异,尤其在炎热的夏季,糖尿病患者更应该保存存放好胰岛素,以免使胰岛素发生变质,影响血糖的控制。胰岛素要如何存放?

因为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所以最适宜的储存温度是 2~ 8℃。在 30~50℃时,各种胰岛素都会部分失效,在 55~60℃时各种胰岛素会迅速失效。但温度也不能低于零度,胰岛素冰冻后即会变性,失去生物活性,失去降血糖的作用。此外日光直射和振动,都会影响胰岛素的效价。如发生冻结、沉淀、凝块或色泽变黄就不能再用了。

胰岛素须在有效期内使用,过期后不能再用。瓶装胰岛素打开后(用注射器抽过)可在冰箱 2~8℃保存 1~3 个月。胰岛素笔芯在未使用前,应储存在 2~8℃环境中,一旦安装在笔上(正在使用的胰岛素笔芯)就应在室温存放,不能再次放入冰箱中,且必须在一个月内用完。

三、用药事大,勿入误区

1、为什么说保健食品不是药?

保健品应该称为保健食品,它与药品有严格的区别。保健食品的本质仍然是食品,虽有调节人体某种机能的作用,但它不是人们赖以治疗疾病的物质。对于生理机能正常,想要维护健康或预防某种疾病的人来说,保健食品是一种营养补充剂。

对于生理机能异常的人来说,保健食品可以调节某种生理机能、强化免疫系统。而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

质。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有的产品如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类产品,有的是药品,有的却是保健品。如何看待同一产品的药品和保健品呢?

首先,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同。作为药品维生素类产品(药准字号),必须在制药厂生产,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很高,比如空气清洁度、无菌标准、原料质量等,目前,要求所有的制药都要达到 药品生产质量规范;而作为食品的维生素类产品(食字号),则可以在食品厂生产,标准比药品生产标准低。

第二,疗效方面的区别。作为药品,一定经过大量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有严格的适应症,有规定的剂量、规格,治疗疾病有一定疗效;而作为食品的保健食品,则没有治疗作用,仅仅检验污染物、细菌等卫生指标,合格即可上市。

第三,说明书和广告宣传不同。作为药品,一定要有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详细的使用说明书,适应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十分严谨;而作为食品的保健食品,说明书不会这样详细、严格,这也比较容易被利用作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

第四,使用方法不同。保健食品仅口服使用,药品可以注射、涂抹等方法。

总之,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有病一定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按照医嘱规律服药!

2、感冒就吃抗生素,这样做对吗?

感冒,俗称“伤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目前感冒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得了感冒,只有注意休息、戒烟、多饮白开水,保持口腔、鼻腔清洁、进食易消化食物,室内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清新,一般5~7 天左右,感冒即可自愈。

为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早日康复,感冒期间可选用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 如头痛、头晕、全身肌肉酸痛,可选用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鼻塞严重者可选用鼻黏膜血管收缩药:伪麻黄碱或 1%麻黄素溶液滴鼻;流清鼻涕可选用抗过敏药: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等。

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对感冒病毒是无效的。感冒一开始就服用抗生素,不但对治疗无益,还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当感冒后咳嗽频繁,伴黄稠粘痰、发热、咽疼等继发细菌感染时,应到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