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凉皮、米线等湿米粉,久泡的银耳、木耳,发酵玉米面制品,酸汤子、臭碴子,糯米面汤圆等食品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引发食物中毒。椰毒假单胞菌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受其污染的食品若储存不当或超过保质期食用,引发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风险将会增大。
消费者有哪些需要注意?
谨慎选店。应选择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或小餐饮备案公示卡、信誉良好、环境卫生的餐饮店,尽量不要在空调、冰箱等温度控制措施不完善的路边摊,购买凉皮、米线等食品。
快速食用。从餐饮店购买的凉皮、米线成品宜在两小时内食用完毕。长时间贮存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进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后引发食物中毒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及时加工。椰毒假单胞菌也可能在泡发木耳、银耳等食材上繁殖,进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泡发木耳、银耳等菌类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不食用隔天泡制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谨防米酵菌酸毒素中毒。
餐饮服务提供者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严把源头。从正规渠道采购凉皮、米粉等食品原材料,做好进货查验及索证索票工作。
严格储存。按产品要求的储存条件进行冷藏或在阴凉处保存,注意食品密闭存放,防止交叉污染,对于过期或变质的食品要坚决予以废弃处理。
严控加工。应在专间或专用操作场所内加工,控制加工环境温度(宜在25℃条件下),做到当日加工当日售卖,尽量缩短浸泡和贮存时间。加工和售卖前应进行感官性状检查,一旦发现腐败变质情况,不得加工和售卖。
米酵菌酸是什么?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这种细菌在土壤及植物中无处不在,最佳生长温度是37℃,而最容易产生米酵菌酸的温度约为26℃。米酵菌酸耐热,即使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而且浸泡和清洗也无法去除。
中毒症状有哪些?
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1至2天。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无发热。
一旦中毒,危害极大
无特效解毒药物
米酵菌酸现在没有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危害极大。耐高温,即使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不易被察觉,食品被米酵菌酸所污染,无法从外观、气味、味道上察觉。
如果怀疑发生疑似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机体的损伤,并及时送医院救治,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