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治报:用乡土智慧化解基层矛盾 ——萧县王寨法庭以司法温情护乡宁
用乡土智慧化解基层矛盾
萧县王寨法庭以司法温情护乡宁
近年来,萧县人民法院王寨法庭锚定基层司法服务定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乡土智慧化解纠纷、以暖心举措守护乡村安宁,切实发挥人民法庭“前哨”作用,当好基层矛盾 “减压阀”、乡村稳定 “桥头堡”。
家门口释法 留和谐于乡野
“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在于“就地解决矛盾”。王寨法庭深谙其理,处理矛盾纠纷不限于在办公室,也在田间地头、村口晒场、农家院落,王寨法庭始终秉持着让司法“沉下来”的理念,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麦收时节,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引发冲突,甚至手持农具动过手。王寨法庭法官接到消息后,当即带领书记员、调解员赶赴现场。没有威严的法庭,没有刻板的程序,几张板凳围坐成临时“审判席”,周围站满了闻讯而来的村民。法官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先请村里的老支书讲讲两家宅基地经手变更的历史,再让在场乡亲们说说看法。在乡音乡情的浸润中,在法理情理的交织里,两户村民渐渐放下芥蒂,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王寨法庭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法庭干警用方言土语讲解民法典、土地管理法等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结合真实案例剖析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土地流转中的法律风险。同时,法庭在每个村设立“法律明白纸”宣传栏,张贴典型案例和法律问答,让村民在茶余饭后就能学到法律知识,从根本上提升法治意识。
织密解纷网 止矛盾于萌芽
随着乡村发展,各类纠纷逐年增加。王寨法庭坚持预防在前,通过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切实做到矛盾纠纷止于萌芽、化于未诉。
王寨法庭联合镇司法所、派出所、妇联等部门,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吸纳法官、村法律顾问、乡贤能人等成为特邀调解员,根据纠纷类型实行“分类调解”。婚姻家庭纠纷由妇联干部和调解员主导,土地承包纠纷邀请农业部门专业人员参与,邻里纠纷则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说和。这种“专业人管专业事”的模式,让调解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村民王某和李某是多年的好友,前几年合伙承包了村里的桃树地。去年因水果行情波动,两人在收益分配上产生分歧。两人赌气到法庭非要“讨个说法”,法官没有直接谈纠纷,而是问起桃林从无到有的故事,引导两人聊起当年一起栽下桃树、冒着暴雨抢收果实的往事,又算了一笔“友情账”“长远账”。最终,两人重新协商分配方案,既保住了桃林,也留住了友情。
融乡土智慧 显司法温情
王寨法庭下辖王寨镇和祖楼镇,辖区内纠纷多与土地、亲情、乡俗相关,单纯依靠法律条文往往难以彻底化解。王寨法庭法官在工作中注重将法律条文与乡土习俗相结合,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能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司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2024年,一位老人因赡养问题将三个子女告上法庭。王寨法庭没有直接开庭审理,而是先让驻村调解员了解情况。“清官难断家务事”。法官分别与三个子女谈心,倾听他们的委屈和难处;又单独和老人沟通,引导他理解子女的不易。同时,邀请村里的“孝老爱亲”模范现身说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最终,在法官和调解员的耐心疏导下,不仅解决了赡养问题,更解开了他们多年的心结。
在处理土地纠纷时,王寨法庭则注重尊重当地的耕作习惯和历史约定。两户村民因耕地灌溉用水产生矛盾,按照法律规定,相邻地块应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理用水,但两户村民各执一词。法官在实地勘查时发现,当地一直有“轮灌”的传统,即按地块顺序轮流浇水。法官便以这一传统习俗为基础,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乡贤李大爷一起参与调解。在乡贤的帮助劝说下,法官结合法律规定制定了灌溉方案,既符合法理,又顺应乡情,两户村民欣然接受。
这种“法理+情理+乡俗”的调解模式,让许多棘手的纠纷迎刃而解。“在乡村办案,不能只盯着法律条文,还要懂乡俗、知民心,让法律的阳光照进乡土,也让乡土的温情融入法律。”王寨法庭法官坦言。
扎根一方乡土,守护公平正义。王寨法庭用一件件具体的案例、一次次贴心的服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在这里,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化解矛盾的利器、维系亲情的纽带、守护安宁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