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卫生健康委的有力指导下,萧县卫生健康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全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深入开展健康萧县行动。一是持续推进健康萧县行动。扎实推进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健康环境等6项健康影响因素干预措施,大力实施以妇幼健康、中小学生健康、老年人健康、职业健康等4项健康促进行动,着力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突出抓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围绕“十大提升行动”,深入开展第26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持续巩固卫生县城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卫生乡镇、卫生村(社区)及卫生单位创建活动。二是积极开展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制定《萧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实施方案》,成立萧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工作,制定医共体内部的统一药品目录,统一医共体用药范围,目前7家乡镇卫生院先行开展中心药房试运行工作。三是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强化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完善职业卫生检测设备配置。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共纳入治理对象54家,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100%,治理岗位合格率79.45%。完成职业病防治监测52家。积极推进2024年健康企业创建和“职业健康达人评选”,组织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五进”等活动。四是持续提升妇幼服务能力。对照二级妇幼保健院建设标准,成立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整改提升方案,加快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严格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截至目前,全县早孕建册2594例,早孕建册率91.8%,全部落实三级包保。切实做好“两癌”筛查及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工作。2024年宫颈癌筛查任务数17300人,乳腺癌筛查任务数3000人。宫颈癌初筛检查19548人,初筛任务完成率112.99%;乳腺癌初筛检查3429人,初筛任务完成率114.30%。新生儿筛查活产数1493人,筛查1742人,筛查率99.2%。听力筛查1483人,筛查率99.33%。2024年全县孕优目标任务数4500对,完成3972对,完成率88.27%。首次鉴发出生医学证明1296例。
(二)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萧县县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和深化医改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明确工作职责,建立统一协调、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推进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二是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内涵。加强医共体绩效考核,建立年度医共体工作台账,落实医共体“两包三单六贯通”管理,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规范化、同质化、智慧化水平。三是全力破解异地就医难点堵点。制定并落实《萧县解决跨省异地就医问题补短板方案》《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统筹资金实施方案》,设立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基金350万元,成立转诊服务中心和转诊服务分中心,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开展健康随访,打击非法转诊,跨省就医人数占比持续降低,县域内就诊率不断提高。
(三)提高人口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水平。一落实优化生育政策。出台《萧县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优化生育政策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各项配套支持措施,细化工作举措。二是提升家庭发展能力。2024年共确认计生特扶对象6495人,资金671.952万元;确认计生特扶对象362人,资金301.728万元。为37958名计生家庭成员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金1442.404万元。三是加强托育服务能力建设。全县共建成托位3450个,普惠托位810个,千人口托位数为3.35。2024年新增托位950个,普惠托育机构2个,市级示范托育机构1个,公办独立托育机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四)努力打造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持续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县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合作,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普外科合作基地”,与徐医大二附院、安中医一附院合作共建骨科、急诊外科、老年医学科、影像科四个博士工作站。县人民医院深化与蚌医一附院合作,积极推进省级区域全学科综合类医疗中心建设,打造县域医疗服务龙头。县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工作已经省验收评估。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县级组织评选12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并积极申报市级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快速推进急诊急救“五大中心”规范化建设,目前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已建设完成,卒中、胸痛中心已完成申报工作,正在等待省级验收。县人民医院成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成员单位。二是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印发《萧县医疗质量提升攻坚年行动方案》,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持续开展“医疗质量提升年”和“三合理”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医疗质量,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认真落实“双十条”便民举措。三是促进民营医院规范化建设。《规范民营医院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全县民营医院开展专项督查,规范民营医院各项诊疗行为,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和行风建设,严格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诊疗与收费行为。
(五)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是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进力度。2024年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32名,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21名。近期乡镇卫生院将再招聘90人。二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建档100.21万人,建档率96.44%,其中老年人建档168888人,规范管理95781人,规范管理率56.71%,高血压建档115474人,规范管理107500人,规范管理率93.09%,糖尿病建档41248人,规范管理38316人,规范管理率92.89%,严重精神障碍管理5673人,规范管理4722人,规范管理率83.23%。全县共计签约53.4万人,签约率51.39%,履约率69.15%。提前下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8831.5万元,资金支出4819.69万元,支出率54.57%。三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截至目前,达到“基本标准”的机构15家,达到“推荐标准”的机构4家,创建完成率为82.61%,完成目标任务。巩固拓展健康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县域内34种大病救治“应治尽治”,确诊病例共计15872例,重点监测对象患者救治管理率100%。脱贫人口中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四种主要慢病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应签尽签”“愿签尽签约,四种慢病共计签约人数31871人,签约管理率100%。严格执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
(六)持续推动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推进疾控体制改革工作。平稳有序做好疾控体制改革,县疾病预防控制局已挂牌,其余改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持续推进疾控中心“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试点工作。二是不断完善重大疫情防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防治机制,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严格做好传染病网报工作,完善实验室设备配置,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加大培训力度,全方位提升应急处突水平。三是持续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推进实施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加强耐药结核病防治等工作,巩固重点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效果。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均为100%。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接种免规疫苗72925剂次,非免规疫苗82569剂次。免疫规划疫苗22剂次接种率均已达到90%以上,其中含麻类、脊灰类均已达到95%以上。
(七)全面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一是推动中医药特色发展。加大中医药人才培训培养,强化中医药院校人才引进和招聘力度。近年来,累计引进招聘中医药毕业生52人,两个省级中医药流派工作室、两个省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培养中医师承26人,西学中培训、定向中医培训、大学生中医师承65人。设立姚成礼名医工作站和四个博士工作站,创建吴琦长三角名中医工作室,多层次合作引进优质中医资源。加强龙城医派、华佗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申报安徽省中医药传承创新科研项目5个。举办中医药宣传周活动,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五个一”活动,建设中医药文化长廊和15个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二是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持续开展中医药“四名”工程能力建设,县中医院继续加大“两专科一中心”内涵建设,积极对接省外名中医资源,开设中医知名专家工作室,加强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提升县中医院服务能力。三是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基层中医馆内涵提升和中医阁建设。目前,赵庄镇、大屯镇等4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馆服务内涵建设,全县67家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至少配备1名中医师,100%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均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
(八)夯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缓解县级医疗机构人员短缺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卫生专技人员的学历水平,萧县人民医院与县中医院一行先后赴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及蚌埠医科大学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校园招聘活动。县医院招校园聘10人已到岗,县中医院校园招聘12人正在进行中,近期县中医院将公开招聘20人,县妇计中心招聘4人。二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市、县、乡三级远程影像诊断网络全覆盖,影像检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共享查阅,影像调阅率、影像重复检查提醒功能覆盖率、预约挂号覆盖率均为100%,电子健康码“一码通行”改造率50%。目前正和工商银行洽谈开展“银医”合作,计划投资1600万元建设智能化信息平台,完成医院之间互联互通改造。三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信访工作。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责任要求,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做好各类自查排查检查问题隐患整改。建立《民声呼应》“七快”响应工作机制,将心比心化解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共受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12345热线、省信访平台等信访案件共867件,并已经全部办理结束。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凤城医院、县中医院二期、郭利眼科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凤城医院二次结构基本完工,中医院二期建设项招投标完成,近期将开工建设。
(九)加强党对卫健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深入推进卫生健康行业党的建设。落实落细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健全完善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六亮”行动,进一步抓好公立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二是狠抓党风廉政与行业作风建设。召开萧县卫健委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组织党员前往廉政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公园进行学习教育,集中学习优秀共产党员事迹,观看警示教育片。持续学习探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抓好党纪学习教育。落实《关于加强党建引领推动新时代医德医风建设的若干举措》及重点任务分工,强化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专项活动、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和卫生健康单位从业人员违规经商办企和兼职取酬专项整治活动。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格执纪问责,今年以来县纪委、监委处理6人,卫健委处理3人,受理群众举报和办理上级移交案件11件,均已办结。三是加强民营医院党的建设。持续推动落实《关于加强民营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压紧压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做到应建尽建,规范党员组织管理,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县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建立统一协调、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推进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二是充分发挥两包资金利益纽带作用。规范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包干使用,根据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合理分配城乡居民医保结余资金,统筹基本公卫服务经费用于医防融合工作。三是提升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能力。深化萧县人民医院与蚌医一附院合作共建,积极与长三角先进医疗机构加强合作,加快推进县级医院呼吸、肿瘤、心脑血管、血液透析和老年医学等重点专科建设,推进中医诊疗、慢病管理中心和“五大中心”建设。启动县中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四是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落实“五个统一”(统一用药范围、统一带量采购、统一集中配送、统一按时结算、统一药学服务),构建县域医共体内上下用药衔接,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便捷。五是努力解决跨省异地就医难题。充分发挥医疗能力提升统筹资金的作用,实现病人不动专家动,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及跨省异地就医困难问题,努力提高县域内就诊率,降低省外转诊率。规范转诊中心和分中心运行,畅通县、乡转诊渠道,严格规范转诊行为。
(二)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一是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做好校园招聘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持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通过深化合作,全力引进高层次医疗人才。二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实现应急状态下医疗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资源统筹。三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强化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中医药服务能力,增强乡镇卫生院二级及以下常规手术等医疗服务能力。
(三)全面促进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一是全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贯彻落实《安徽省医疗质量提升攻坚年行动方案》,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强化突出问题的查摆整改,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落细,实现医疗质量安全主要指标明显改善。二是持续优化就医环境。积极实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全面改善护理服务。努力为患者提供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医疗服务,真正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个环节,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提升广大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四)全面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入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民声呼应”办理机制。不断提升医疗机构党建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质效。持续抓好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深化党纪学习教育,强化卫生健康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深化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持续抓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上下一心、真抓实干、砥砺前行,全面推进健康萧县建设,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