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萧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医药管理局) > 基本医疗卫生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阅读人次: 字体:   ]

【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2024年9月萧县卫健委健康风险提示

发表时间:2024-09-03 15:22 信息来源:萧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医药管理局) 责任编辑:卫健委 阅读人次: 字体:   ]

9月正值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各地托幼机构和学校陆续开学,人群流动性和聚集性增加,又叠加中秋假期等因素,易引发多种传染病的传播流行。在此提醒广大公众调整作息,做好个人防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百日咳、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登革热、学校肺结核、食物中毒、水痘和手足口病。



重点提示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冠病毒感染为呼吸道传染病,容易在校园等人群聚集的场所传播,建议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管理。秋季学生陆续开学、中秋假期临近,人员流动及聚集增加,新冠感染风险增加,在公共交通、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要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防护措施:

1.强化高风险人群保护。对基础性疾病患者、老年人群等高风险人群采取针对性措施使病例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尽可能减少重症及死亡病例发生。及时发现并处置托幼机构、学校、养老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可能发生的聚集性疫情。

2.注意个人防护。居民日常出行,应坚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保持社交距离。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常通风,注意休息,注重营养,增强体质。

3.合理用药,按需就诊。感染后,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落实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按照相关指南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2、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该病病程较长,可持续 2—3个月的咳嗽,故称为“百日咳”。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无免疫史的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


(图源:网络)

防护措施:

1.规范接种疫苗。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降低婴幼儿发生百日咳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要求,适龄儿童应尽早、全程接种百白破疫苗,未全程接种的适龄儿童应尽早补种。

2.及时就医。特别是婴幼儿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或周围有类似病例后自身突发咳嗽时,应主动及时就医,减少疫情传播和重症的发生风险。

3.做好日常防护。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注意合理作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


3、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是一组无包膜RNA病毒,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免疫保护时间短和全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疫情的最主要病原体,可通过污染的水、食物传播,也可经气溶胶吸入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感染,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是引起感染的常见食品。易在学校和幼托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引起传播,秋季开学季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要做好日常防护,加强健康监测。


(图源:网络)

防护措施:

1.保持个人卫生。注意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尤其是饭前便后、准备和加工食物前。

2.关注饮食饮水卫生。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和未经消毒的奶,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确保水源的安全,不喝生水,桶装水的选用应符合卫生标准。

3.注意规范化处理。被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环境或物体表面,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在处理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和消毒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以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清洁和消毒双手。


4、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伴有剧烈头痛、肌痛、关节痛、恶心、呕吐和皮疹等,重症病例会出现出血、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该病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9 月依旧为蚊子活动高峰期,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好环境和居室卫生,减少蚊虫孳生,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前往登革热流行区旅游、务工等人群要注意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从流行区返回后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图源:网络)

防护措施:

1.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及时清除花盆、饮水机水槽等室内容器中的积水,清理生活垃圾和卫生死角,保持室内干净整洁。在房间内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香、灭蚊灯、电蚊拍等方式防蚊驱蚊。

2.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时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服和裤子,裸露皮肤喷涂驱避剂、驱蚊剂,睡觉使用蚊帐,尽量选择有空调或纱窗的酒店住宿。

3.做好自身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后应及早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相关旅居史以便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4.个人防护用品使用。蚊帐、驱蚊剂等个人防护用品能有效防止蚊虫叮咬,从而降低登革热病毒感染几率。在蚊虫活动频繁的区域,推荐使用蚊帐或涂抹驱蚊剂来保护自己。


5、学校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空气飞沫就有可能感染。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持续2周以上、胸闷、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

结核病是学校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近期正值秋季开学季,是肺结核的高发期,学校、家长、学生都应重视结核病的预防控制。


(图源:底图来自网络,图中人物由AI生成)

防护措施:

1.加强校内管理。建议各学校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晨检、午检、晚检等,落实学生的缺课追踪、病因追踪等措施,尽早发现校内的肺结核患者及疑似者。

2.注意个人防护,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开窗通风,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用手肘遮掩口鼻。合理饮食,营养均衡,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3.规范化全程治疗。肺结核治疗全程为6-8个月,耐药肺结核治疗全程为18-24个月。按医生要求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病人都可以治愈。


6、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一大类疾病,是由于食用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含有毒素的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9月我国多地的高温高湿天气依然持续,也为细菌增殖创造了条件,食物更容易腐败变质,随着海鲜的大量上市,需关注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海产品,易引起食物中毒。

防护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做到“六不”: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及野生植物,也不要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不在流动摊点购买野生蘑菇。 

2.外出就餐时,注意选择证照齐全、卫生条件好的餐饮单位。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食品。 

3.注意个人手卫生,饭前便后、处理生、熟食物及其包装前后、接触宠物、处理垃圾之后要洗手。


7、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2-10岁的儿童,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春夏季、秋冬季),与开学季高度吻合,需做好预防措施。




(图源:网络)


防护措施:

1.接种疫苗。及时全程接种水痘疫苗很关键。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咳嗽、打喷嚏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进入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科学佩戴口罩,避免飞沫传播。根据具体天气情况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3.做好个人防护。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出现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就医途中科学佩戴口罩,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待痊愈后再返学返工。


4.重点机构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学校及托幼机构应认真开展晨(午)检、缺课登记、通风消毒等工作,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疫情,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人员,严防校园聚集疫情发生。



8、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防护措施:

1.及时接种疫苗。接种EV71疫苗能够预防EV71型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建议6月龄以上儿童接种EV71疫苗,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2.做好个人防护。加强个人手卫生,尤其是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指导孩子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掌握“七步洗手法”。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


3.保持家庭环境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家庭常备“84”消毒液,定期对儿童的玩具、其他用品等清洗消毒。


4.做好日常健康监测。留心观察孩子的手、足、口、臀部等是否出现皮疹等症状,一旦出现发热、皮疹或口腔疱疹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5.重点机构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学校及幼托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课登记、通风消毒等措施,发现患儿及时隔离上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严防校园聚集病例发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