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文件精神,推动全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乡村旅游综合带动作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激发消费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为着力点,立足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加强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资源,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把乡村旅游规模做大、产品做精、环境做美、品牌做响、产业做强,赋能乡村振兴。
二、主要目标
到2024年,全县乡村旅游业态产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综合效益更加凸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品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产业体系健全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力争全县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150万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乡村旅游收入达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依托全县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在持续推进县、乡、村、点“四级联建”的基础上,科学整合全县乡村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组织实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十百千”“421”行动,创建打造1个精品“主题村”、2个特色“美食村”,培育1条旅游风景道、1个“后备箱”工程基地、6家精品民宿、11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打造120个乡村旅游“双微”改造提升点。
1.打造精品“主题村”行动。打好“特色牌”,走好“特色路”。深入挖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五彩”农业、书画文化、伏羊文化、孝善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陶瓷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新开发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事节庆、生态康养、民俗演艺、红色旅游、运动休闲、采摘垂钓、餐饮住宿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统筹保护和利用,聚焦“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做实内容、做优业态、做长链条,积极培育“画家村”“康养村”“文创村”“孝善村”“网红村”等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文化内涵、时代气息的主题村落,助推萧县书画、剪纸、辣椒、葡萄、葫萝卜、芦笋、白山羊、中医药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到2024年,全县打造 1个省级精品主题村。
2.创建特色“美食村”行动。以“伏羊节”“全羊宴”等特色美食文化和特色菜品为突破口,传承提升萧县鱼咬羊、羊肉汤、五香羊头、麻辣羊拐、手抓羊肉、皇藏峪蘑菇鸡、千子滑脊、油炸小毛鱼、小竹园驴肉、新庄狗肉、面皮等一道道经受时间检验、厚植亲情乡愁的家乡菜、名小吃,形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萧县味道”。围绕味美、景美、环境美、感觉美、故事美等方面,以“餐带游、餐带住、餐带购、餐带娱”等方式,优化整合“好玩、好看、好吃、好品”等旅游元素,推动美食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一批到萧县“不得不游”的美食精品线路、“不得不吃”的美味佳肴、“不得不进”的美食名店,助力打造“皖美好味道”旅游金名片,弘扬“新徽菜”,培育“名徽厨”。到2024年,全县打造2个省级特色美食村。
3.“风景道”建设行动。顺应自驾游、自助游、骑行游、徒步游等旅游发展趋势,加快联通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聚焦“看得清、进得畅、停得下、玩得好、留得住”这一目标,加快建设乡村旅游风景道,串珠成链,打造“流动风景线”和“旅游富民线”。以省市级乡村旅游风景道创建为契机,科学布局道路沿线观景平台、服务驿站、旅游厕所、旅游集散中心等,不断提升其景观价值和服务能级。到2024年,全县力争打造1条市级乡村旅游风景道。
4.“后备箱”示范行动。充分发挥萧县“五彩”农业资源优势,加快特色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鼓励和支持农民就地就近销售农副土特产品、手工艺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增收。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文化中心、超市等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在全县景区景点、旅游宾馆饭店、大型超市、火车(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设立萧县葡萄、萧国圣桃、帽山萝卜、戴柿园狗肉、卤大叔驴肉、葫萝卜、芦笋、羊肉、面皮、皇藏峪野生蘑菇、王二嫂子茶等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电商经济”文化旅游消费热点,发展“农产品+旅游+电商”模式。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引导开设网上店铺、代销点。推动线上旅行商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拓展优化乡村物流布点,为游客乡村购物提供便利的邮寄、快递服务。到2024年,全县打造1家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
5.精品民宿培育行动。依托名人、名事、名村、名肴、名产等地方特色资源,促进乡村旅游民宿文旅融合。统筹谋划、合理规划村庄、民宿发展布局,有序盘活闲置农房、校舍及废弃工厂、矿区、古建筑、老旧民居等,优先在丁里镇郭庄村、永堌镇山窝村等重点区域布局旅游民宿项目,让闲置资源焕发生机、彰显活力、带来效益。坚持创新创意,开发培育主题客房、特色餐饮、健康养老等产品业态。对接招引知名民宿设计单位,加强挖掘和利用,将萧县书画文化、剪纸文化、汉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充分植入旅游民宿设计建造,整理展示优秀民宿案例,引导民宿高品质建设。坚持品牌带动,推出一批示范作用好、市场评价好、带动能力强的精品民宿,将萧县书画、剪纸作品及汉画像石拓片等作为民宿伴手礼,热忱欢迎广大游客住精品民宿、游萧县美景、尝“萧县味道”、品古萧文化。到2024年,全县重点培育6家精品民宿。
6.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行动。积极与省旅游学校、宿州学院等院校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送教上门、网络培训、结对帮扶等方式,培养乡土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以浙江杭州对接帮扶宿州、杭州市拱墅区对接帮扶萧县为契机,加大优秀旅游人才引进、交流、培养力度,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杭州地区的文旅互融、人才互培、资源共享、互鉴互学。统筹各级文化和旅游、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等领域培训项目和资源,开展乡村旅游专题培训、技能培训,争创乡村旅游创客基地,举办“乡村旅游大讲堂”。积极引导文化艺术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能人”投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人才向乡村流动,改善乡村旅游人才结构,探索“乡村旅游合伙人”招募。到2024年,全县培养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11名。
7.“双微”改造点提升行动。围绕景观更精美、设施更精良、服务更精心、体验更精致、运营更精细,开展“微创意、微改造”,促进“精提升”,通过文化传承、艺术融合、创意赋能,因地制宜、见缝插针,下足“绣花”功夫,不搞大拆大建。聚焦村落、田园、道路、建筑、植物、设施、夜景以及整体风貌等八大重点,推进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景观提升和环境优化,打造辨识度高、文化特色明、主题形象佳的乡村门户、重要点位和主客共享空间等。到2024年,全县打造120个乡村旅游“双微”改造提升点。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规范管理等方面协同发力,共同破解乡村旅游发展难题。各有关股室要把乡村旅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科学规划布局,定期研究部署,加大支持政策,强化宣传引导,力促实现新发展。
(二)强化政策扶持。坚持“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创新乡村旅游投入机制。统筹利用旅游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涉农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资金,加大对乡村旅游相关项目和设施的支持力度。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鼓励农民利用小额担保贷款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探索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方式,拓展乡村旅游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探索通过政策性保险有效分担乡村旅游经营风险,提升经营主体应对疫情、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能力。
(三)强化要素保障。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有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乡村旅游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的有效衔接,为乡村旅游设施项目建设预留空间和指标,用好规划“留白”机制,支持乡村文旅设施建设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四)强化市场监管。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餐饮住宿、公共卫生、消费购物、疫情防控、安全防范、应急处突等方面指导监管,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健全行业自律和动态管理机制,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确保诚信经营、公平竞争。
(五)强化创新运营。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坚持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和平台思维,积极引入杭州市等长三角地区专业化团队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探索乡村旅游“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乡村能人、新乡贤设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推动规范化、公司化、市场化运作,让农民既当员工又当股东。鼓励乡村集体与专业的市场运营主体创新合作,采取资源入股、资产入股、资本入股等方式,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租赁运营、联合运营、委托运营、建设运营一体化等模式,深度参与乡村旅游运营,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品牌。引导旅游行业协会、旅游行业投资企业等参与“双招双引”工作,为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提供咨询服务。
(六)强化考核评估。探索建立乡村旅游综合考评机制,将乡村旅游接待人次、经营收入、服务质量等主要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定期开展“评星挂牌”。建立跨部门工作会商和长效评估机制,注重经验总结,强化成果推介,大力营造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