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萧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决策部署落实情况
阅读人次: 字体:   ]

萧县经济开发区“十四五”中期评估落实情况

发表时间:2023-09-07 15:39 信息来源:萧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责任编辑:经开区 阅读人次: 字体:   ]

萧县经济开发区“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情况汇报

萧县经开区管委会

2023年9月6日

根据调研安排,现将县“十四五”规划落实和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

(一)狠抓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区四上企业收入累计完成321.7亿元,同比增长16.8%;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54.6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税收8.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4.46亿元,同比增长3.2%;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实现2.54亿元,同比增长24.8%。2023年上半年全区四上企业收入累计完成107.9亿元;实现税收4.3亿元,同比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2.7亿元,同比增长35.1%。经济实力较“十三五”时期有明显提升。

(二)科研融合,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一是注重平台搭建。开发区现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个(十四五期间新增2个,为安徽省新型耐火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省绿色低碳造纸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21年安徽新大陆特种涂料有限公司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等级;2022年中科大先研院在园区落户萧县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在萧孵化转化。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十四五期间开发区注重推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成果流动和技术转移。安徽新秀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积极与兰州大学共建申报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安徽硕凯液压科技有限公司与江苏师范大学共建液压控制与技术研究所,安徽萧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矿业大学安徽校友合作共建的中国矿业大学校友产业园(安徽)项目正在积极推动中。三是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1家、创新型企业2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9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高。

(三)力抓转型,推动产业强龙头。围绕补链条、聚集群,全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工作,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22年获批国家火炬萧县防腐蚀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十四五期间,安徽鹏大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萧县鑫辉源电池有限公司分别获得工业互联网“三化”改造设备补助120万元和252万元,萧县鑫辉源电池有限公司获批省级“数字化车间”、获得制造强市“支持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及场景应用拓展新模式应用示范”奖励资金30万元。目前,安徽中汉机械有限公司综合信息化项目、安徽硕凯液压科技有限公司数字产线车间项目、安徽安耐迪汽车科技有限公司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等项目正在筹备建设过程中。

(四)招商提效、项目提速,高水平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以新材料和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优选承接沪苏浙重点产业转移,不断引导相关产业链配套项目落户萧县。十四五期间,开发区共招引签约项目101个,总投资36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0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国晟新能源产业园项目);其中长三角地区企业75个。2022年与杭州市拱墅区科技工业功能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深化合作协议》,探索进一步的产业合作。淮海智能制造产业园、浙江汽车零配件产业园已成一定规模,萧泉工业园、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安徽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合作成效显著,下一步将推动推动华企云谷淮海工业智造园、国晟新能源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2023年荣获宿州市项目建设优秀单位称号。安徽萧县经济开发区在2022年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考评中荣获第一档。

(五)完善基础配套,推动产城融合。按照产城融合、产研一体的发展思路,采取国资参建、社资参与、政策支持等多种举措,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努力提升园区平台承载能力,全力打造产业生态体系。供水项目:水生态提升治理工程一标段污水处理厂项目和二标段自来水厂主体工程已完工;东部片区水系连通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80%。市政道路建设项目:正民大道铁路下穿项目、电子产业园区道路通车;沿河北路中段及东段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绿色项目:萧县光大一般有机废弃物及农林生物质处置热电联产项目已投入使用,年回收、处理120 万吨 DMF废水项目正在快速推动中。标准化厂房项目:标准化厂房(四期)正在加紧建设,已完成投资2亿元;标准化厂房(五期)规划选址完成,正在编制初步设计方案。产城融合项目:淮海制造产业园工业社区中心项目和步云路商业街综合体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谋划了孤山湖康养小镇、吴集科创新城等产城融合项目。为提高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承载能力,与省农发行对接合作开展提质增效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6.7亿元,申请贷款13.3亿元。

(六)绿色转型、生态优先,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一是聘请专家,按照生产和生态并重的原则,开发区管委会聘请了4名环保管家为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指导,对排查出的问题一周一通报,坚决消除各类隐患。二是加强园区企业综合治理,合成革园区已完成“一企一策”VOCs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废气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化工园区涉水企业实现污水一企一管。2022年林平纸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三是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开发区2022年完成首次亩均效益评价工作,67家规上企业参加“赛马”考核。九项区域评估已全部完成。以“标准地改革”为突破点,自2022年起,开发区工业用地均以“标准地”形式出让。全力整治低效用地和僵尸企业,十四五期间成功处置僵尸企业11家、盘活闲置土地2600亩,“腾笼换凤”工作取得新突破。

(七)平台提升,激发园区创新动力。一是持续深入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安徽萧县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已通过县政府常务会,印发了《萧县经济开发区岗位目标绩效考核暂行办法》等多个配套方案,就全员聘任制、薪酬改革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设计。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规范开发区机构设置,内设机构由原来的7个精简为6个,4单位在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实现了瘦身强体、轻装上阵新格局。二是推动开发区智慧园区平台建设完善,已付尾款并实际运用。

园区建设情况

(一)新型建材产业园,现入驻企业约82家,规模以上企业22家,已经形成了以鑫怡高陶瓷、天瑞水泥、华龙耐材等规模企业为主导的建筑建材特色园区,正努力打造皖北最大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安徽省最大的陶瓷产业基地。2022年全年新型建材产业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约50.45亿元,实现税收收入1.98亿元;2023年1-6月新型建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6.63亿元,税收1.02亿元。下一步持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二)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园,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由防腐化工、新型建材、绿色合成革、造纸及其他组成。截至目前,该产业共入驻企业1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家。2022年实现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77亿元,实现税收5亿元;2023年1-6月主营业务收入达54.39亿元,税收2.54亿元。下一步继续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实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转变。

(三)电子信息产业园,目前已入驻企业7家,2个项目推进中。主要生产产品有变频器、散热器、导电铜牌、电子配件等,已集聚了以海尚变频、海陇电子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萧县电子产业园(一期)初具雏形。2022年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72亿元,实现税收300.52万元;2023年1-6月主营业务收入1.24亿元,税收266.29万元。下一步进一步完善园区生活配套设施,聚焦产业链招商,完善电子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电子产业集群,将其打造成为萧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又一大新亮点。

(四)装备制造产业园,开发区共签约89家机械制造企业,其中投产企业45家,规上工业企业23家。2022年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近9.68亿元,税收1765.14万元;今年1-6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9亿元,税收2008.29万元。下一步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车间和智能工厂。

(五)汽车零配件产业园,萧县经济开发区目前已入驻汽车零部件企业35家,其中投产企业15家,在建11家,9家正在办理前期手续。打造以汽车制动系统、汽车热管理系统、滤清器、保险杠、汽车自动防撞器等为主要产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基地。下一步继续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产业带动性强的产业链重大项目,增强集散和辐射功能,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六)绿色食品产业园,目前已入驻企业45家,规上企业12家。已形成以青创食品、精锐食品、泽冠食品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包括火锅底料、酱料、各类调味料、老面包等产品。2022年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25亿元,实现税收505.79万元;2023年1-6月主营业务收入3.38亿元,税收516.5万元。下一步将加快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培育,挖掘绿色食品产业新功能、新业态,引导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萧县经济开发区列入“十四五”规划项目共计45个,其中产业发展类38个、基础设施类4个、生态环保类3个。目前45个项目中,项目取消实施2个、在建项目10个、竣工项目24个、计划开工项目8个,涉及项目总投资102.9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02.9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40.9亿元。

四、存在问题

一是可供给的要素不足。目前开发区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难以支撑企业新阶段发展要求,用地规模和指标较紧张;企业融资难、资金渠道不畅,可用于企业发展壮大的资金不足;创新要素集聚不足,创新成果转化不高。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对外影响有限,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带动力不足。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开发区各园区平均距离县城约5公里,不能直接享受县城的基础设施承接带动作用;园区内部中小企业员工交通、食宿、商贸、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相对缺失,产城一体化进程较慢。

五、下一步打算

一是进一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

网络。着力补齐发展短板,提升配套水平,促进产城融合

二是紧扣“协同”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加快承接长三角地区优质产业转移。

三是依托长三角科创资源,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四是探索建立合作新机制,深化合作层次。

五是利用杭州拱墅区结对帮扶萧县的机遇,探索与杭州共建合作园区。

六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心全意当好“店小二”,真情实意为企业保驾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