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水稻、小麦、玉米
“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
行动的通知
各乡镇农技站,局属有关单位:
按照“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水稻、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的通知”精神,以中央环保督察涉及农药问题整改为契机,有序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扎实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根据种植作物实际,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重大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按照行动方案(见附件 1、2、3)要求,认真抓好落实。
一、重要意义
小麦、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 240 多万亩,约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 80%,农药使用量约占农业农药使用总量的 70%,水稻面积较小。切实抓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对于全面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意义重大,既是深化整改中央环保督察涉农药问题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绿色防控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然举措,更是维护好“舌尖上的安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现实要求。
二、总体目标
以绿色防控为方向,以统防统治为抓手,以示范带动为方法, 扎实推进“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全力推进粮食绿色生产,全面推动农药减量增效。通过实施“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至 2025 年实现“567”总体目标,即全县“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种植面积的 50%, 全县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 60%,农药使用量降至基期(2012-2014 年均值)的 70%。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把“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作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主要责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作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要强化属地责任,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分期稳步推进。
(二) 强化资金投入。要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补助等资金,积极争取各部门的政策支持,整合统筹项目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确保“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有序开展。
(三)强化示范带动。要强化“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的示范推广。每 10 万亩建立一个 1 万亩的“三大主粮”全程绿色防控行动示范区(其中核心区面积不少于1000 亩)),每个示范核心区要明示防治路线和核心技术,设置对照田与全程绿色防控进行对比示范,辐射带动面积 20-30 万亩。
(四)强化技术保障。完善病虫监测体系,及时会商准确发布趋势预报预警信息。集成应用绿色技术,综合使用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免疫诱抗等,集成创新符合当地实际、技术先进可靠、 可以推广应用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充分运用监管平台,推行植保无人飞机防治质量实时监测。加快做好融合服务,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发展,提高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程度。示范推广先进药械,更替应用植保无人飞机、智能机器人等高效植保机械,筛选推广高效安全农药和减量增效助剂,示范应用纳米农药等农药剂型,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
(五)强化宣传指导。利用传统媒体网络和现场培训指导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的目的要求,增强农民科学安全用药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主观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病虫害防治关键季节,组派技术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以村为单位实施技术指导网格化管理,指导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减药控害行动,力争取得实效。
(六)强化效果评价。把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作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建立效果评价机制,分解任务到年度,细化考核指标详单,对标对表开展效果评估,确保农药减量增效目标顺利实现。
附件:1.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方案
2.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方案
3.夏玉米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方案
萧县农业农村局
2022年3月23日
附件1
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方案
一、防控策略
以种植水稻抗性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重点,同时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化学防控按照“预防秧田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防控策略,重点抓好“三前三防、两期两治”,即:在播前种子药剂处理、移栽前施送嫁药和破口前综合施药等3次预防性用药,在分蘖末期和穗期根据病虫监测结果,实施达标防治。
二、防控对象
主要防控对象为“三虫三病”(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 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稻田杂草,其次为稻蓟马、大 螟、恶苗病、穗腐病、细菌性条斑病、干尖线虫病等。
三、防控措施
(一)播种前
1.种子处理:选用综合抗性好、高产、优质的水稻良种, 于播种前 2-4 天阳光晒种 5-6 小时。根据当地病虫发生情况选择对路种子处理剂进行处理,预防稻瘟病、立枯病、恶苗病等可选用咪·咯菌腈、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精甲霜灵、嘧菌酯、肟 菌酯等;防治稻飞虱、稻蓟马等可选用噻虫嗪、吡虫啉、呋虫胺等;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可选用杀螟丹等。
2.封闭除草:机插秧早稻田在插秧后的 7-10 天,机插秧中晚稻田在插秧前 1-2 天或插秧后 5-7 天,于秧苗返青活棵后选用丙草胺、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水直播稻田播后 1-3 天,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选用丙草胺、苄嘧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也可在播后 14 天使用氟酮磺草胺+丙噁丁草胺进行封杀。旱直播稻田播后苗前,选用二甲戊灵、吡嘧磺隆、苄嘧磺隆、丙草胺、噁草酮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人工移栽田,在秧苗返青后,杂草出苗前,选用乙草胺、丙草胺、 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
(二)移栽前
喷施送嫁药:以稻瘟病、二化螟、稻蓟马、稻飞虱为防治对象,在秧苗移栽前 2-3 天,选用三环唑、春雷霉素和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等药剂,对水均匀喷雾。
(三)移栽至孕穗期
1.非化学防治措施(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如下措施)
(1)种植香根草或显花植物:适时种植芝麻、波斯菊等显花植物或大豆、秋葵等经济作物,吸引、保护天敌。
(2)诱虫灯诱杀:于当地越冬代螟虫孵化初期开灯诱杀。
(3)性诱剂、食诱剂诱杀:根据当地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重要害虫的发生种类选择相应的诱芯,于发蛾期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放置诱捕器诱芯诱杀。
(4)灌水杀蛹:在二化螟的初蛹期前放水烤田或留浅水, 吸引螟虫至低节位化蛹,进入化蛹高峰期后,灌 7-10cm 的深水,保持 3-4 天,以淹死螟虫。
(5)释放天敌: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开始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
2.化学防治措施
(1)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实行达标防治(防治指标:稻飞虱分蘖期百丛低龄若虫 1000 头,稻纵卷叶螟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 100 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 50 头,二化螟每亩有枯鞘团 40 个或枯鞘丛率 5%,苗瘟、叶瘟出现中心病株或病叶率达3%-5%,纹枯病分蘖末期至拔节孕穗期病丛率 20%,细菌性病害出现发病中心)。优先选用生物农药,于防治适期内施药防控, 尽可能做到“一喷多防”。
(2)茎叶除草:机插秧田,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进行茎叶喷雾处理,选用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氯氟吡啶酯、二氯喹啉酸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选用吡嘧磺隆、2 甲 4 氯钠、氯氟吡啶酯、灭草松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鸭舌草、耳叶水苋等阔叶杂草及莎草。水直播稻田在第一次用药后,早稻间隔 18-20 天,中晚稻间隔 12-15 天,选用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双草醚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选用苄嘧磺隆、吡嘧磺隆、2 甲 4 氯钠、灭草松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鸭舌草、丁香蓼等阔叶杂草及莎草。旱直播稻田第一次药后 15-20 天选用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三唑磺草酮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千金子、马唐等禾本科杂草;选用 2 甲 4 氯钠、灭草松、氯氟吡啶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鸭舌草、丁香蓼等阔叶杂草及莎草。根据田间残留草情,选用茎叶处理除草剂进行补施处理。 人工移栽田未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可在杂草 2-3 叶期,根据杂草发生情况,茎叶喷雾处理。
(三)孕穗末期至穗期
1.综合施药:于水稻破口前 10 天左右以稻曲病为重点,破口前 3 天左右以穗颈瘟为重点,同时根据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等发生情况,进行综合防治;视天气、病虫情况在破口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如遇持续阴雨,宜选用对水稻穗腐病有兼治效果的药剂。
2.达标防治:化学防治实行达标防治(稻飞虱抽穗期百丛低龄若虫 1500 头、齐穗期以后百丛低龄若虫 2000 头,稻纵卷叶螟百丛低龄幼虫 50 头,细菌性病害出现发病中心),选择对路药剂,科学施药防控。
附件2
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方案
一、防控策略
优化调整小麦种植布局,实施土壤深翻和秸秆深埋压低菌量基数,推广种植良种,科学田间管理。重点实施以“一拌一除一喷”的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播前实行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防治苗期病虫害和地下害虫。化学除草以越冬前茎叶除草为主,年后拔节前补治;开展在抽穗扬花初期以赤霉病为核心、兼顾白粉病、锈病、蚜虫等的综合防控。
二、防控对象
主要防控对象为“两虫四病”(即蚜虫、麦蜘蛛、赤霉病、纹枯病、锈病、白粉病)和麦田杂草,其次为根腐病、茎基腐病等。
三、防控措施
(一)播种前
1.规范整地:玉米秸秆还田做到“切碎、撒匀、深埋、压实”。突出抓好以深耕(深松)、整细、镇压为核心的高质量、规范化整地,提高整地质量,打好麦播基础。坚持每间隔 2-3 年深耕 1 次。
2.种子处理。在选用抗性品种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小麦常年病虫发生情况,选用种子处理剂(苯醚·咯·噻虫、烯肟·苯·噻虫、 氟环·咯·噻虫、嘧·咪·噻虫嗪、戊唑·吡虫啉等)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等处理,防治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虫。
3.适期播种:适期适量适墒播种,播后镇压,以确保苗齐、苗匀、苗壮。
(二)冬前除草
根据当地草相,冬前或早春,天气晴好时,选用唑啉草酯、炔草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野燕麦、硬草、多花黑麦草等,选用啶磺草胺、氟唑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雀麦,选用甲基二磺隆防除节节麦,选用氯氟吡氧乙酸、二甲四氯、苯磺隆、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对猪殃殃、婆婆纳、播娘蒿、荠菜等阔叶杂草进行叶面喷雾防除。冬前未除草或草害严重地块,小麦拔节前补治。严防低温等不良天气条件造成除草剂药害。
(三)小麦返青拔节期
主治小麦纹枯病、麦蜘蛛等。达标防治纹枯病可选用井冈·蜡芽菌、苯甲·丙环唑、噻呋酰胺、井冈霉素 A 等药剂,于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达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施药后 10 天左右再防一次。遇涝时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达标防治麦蜘蛛可选用联苯菊酯、阿维菌素等药剂。田间出现条锈病发病中心或条锈病、白粉病发生较重的田块,要立即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
(四)小麦齐穗灌浆期
防治适期内预防和达标防治小麦穗期病虫。主治小麦赤霉病和穗期蚜虫,兼治锈病、白粉病。小麦赤霉病防治可选择丙硫菌唑、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等单剂或复配制剂,于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第一次预防,药液量要足,突出预防和兼治病害作用;施药后 5 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预防,突出预防病害和控制生物毒素。同时,注重对小麦锈病、白粉病、蚜虫的兼治,防治锈病、白粉病可选用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腈菌唑、醚菌酯、氟环唑等药剂,防治蚜虫可选用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噻虫嗪等进行防控。同时,增施植物免疫诱抗剂或叶面肥等,增强植株抗逆性,预防干热风和增加产量。
附件3
夏玉米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方案
一、防控策略
结合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措施,实施“一包一封一喷”夏玉米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即:采用玉米种子包衣、封闭化学除草、心叶末期喷雾综合防治技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二、防控对象
主要防控对象为草地贪夜蛾、黏虫、玉米螟、南方锈病、玉米弯孢叶斑病和马唐、狗尾草等恶性杂草,兼治蓟马、蚜虫、甜菜 夜蛾、褐斑病、纹枯病、小斑病、穗腐病等病虫。
三、防控措施
(一)种植前
1.秋季深翻、清洁田园。秋季玉米收获后及时进行深翻或深松,破坏地下害虫和土栖害虫栖息地,减少越冬基数。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及田间作物残茬,以破坏害虫栖息地,防止害虫向田间转移为害,减少田间虫源数量。
2.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密度。选择抗南方锈病等 2-3 种抽雄后主要病害、丰产性能好的耐密型品种,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地力状况及玉米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高产田选择品种推荐密度上限,中低产田选品种推荐密度下限。
3.种子包衣防治苗期病虫害。以夏玉米苗期常发病虫害如玉米根腐病、蓟马、甜菜夜蛾、草地贪夜蛾等为主要防治对象, 选择靶标性强的药剂进行种子包衣,如商品种子已经包衣,但针对性不强,可选择持效期长的商品种衣剂在播种前二次包衣,达到防治抽雄前病虫害的目的。
(二)播种至拔节前
1.非化学防治措施(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如下措施)
(1)田边种植显花植物:于 6 月份前后在田埂上种植芝麻、波斯菊等显花植物或大豆、秋葵等经济作物,吸引、保护天敌。
(2)诱虫灯诱杀:于当地越冬代螟虫孵化初期开灯诱杀。
(3)性诱剂、食诱剂诱杀:根据当地玉米螟、黏虫等重要害虫的发生种类选择相应的诱芯,于发蛾期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放置诱捕器诱芯诱杀。
2.化学防治措施
(1)化学除草。播后苗前土壤处理:玉米播种后杂草出苗前,如果地面无秸秆等附着物,或附着物较少,田间土壤墒情良好,宜采用土壤处理防除杂草。选择乙草胺+莠去津或氰草津等除草剂,均匀喷洒地面进行“封闭”除草。苗后茎叶处理防除杂草: 在玉米 3~5 叶期,根据田间草相,选择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苯唑草酮、莠去津、氯氟吡氧乙酸等除草剂,均匀喷雾。
(2)病虫害防治。在玉米小喇叭口期,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可选择喷施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噻虫嗪等高效低剂量化学药剂,或苏云金芽孢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黏虫等食叶害虫;可混喷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等预防叶部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