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庄镇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方案
为提高全镇小麦赤霉病防控水平,保障小麦生产安全,促进农业提质増效,制定本方案。
目标任务
2020年,通过科学有效防控,确保全镇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小麦赤霉病病粒率不超过3%。
技术措施
抓好农业防治
合理运筹肥水、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二)强化化学防治
1.适期用药。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防治策略。结合中短期天气预报,实现对小麦赤霉病的精准预警和适时预防,助力农药减量增效。抽穗扬花期是小麦赤霉病菌最关键的侵染时期,要紧抓小麦齐穗至扬花期开展一次预防(见花打药),视天气情况开展二次预防。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要突出“重点抓、抓重点”要求,在重点把握防治时间的同时,加强对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赤霉病重点预防工作。
2.药剂选择。综合考虑药剂对赤霉病防治效果和赤霉毒素控制效果、对锈病、白粉病的兼治作用等因素,选择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的高效对路农药。如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等药剂。要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提倡使用复配制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
3.器械选择。优先选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智能植保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进行防治。
4.施药方法。一次预防要按照防治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配足水量,均匀喷雾。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智能植保无人机施药应添加飞防助剂,提高喷雾质量,保证防治效果。注意应用农药减量増效技术,积极开展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多病虫害总体防治,实施“一喷三防”。
(三)加强收储管理
鉴于感染赤霉病菌的小麦籽粒在潮湿条件下可继续侵染,导致麦穗或麦堆真菌毒素进一步增强,要求各地加强收储管理工作,及时收获,晾晒烘干,汰除赤霉病粒,在安全水分下收储。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小麦赤霉病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农业部门要开展防控资金统筹、防控工作落实等调度,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见效;要加强与财政、金融、宣传、科技、气象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防控合力;要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推动小麦赤霉病防控关键技术进村入户到地。
(二)强化监测预警。强化系统监测调查,尤其要加强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因子的监测调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实时跟踪赤霉病发生消长和防控动态。适时发布中、短期发生趋势预报,在防治关键时期,强化防控调度指挥,实行赤霉病防治信息一周两通报制度,关键期实行日报制度。
(三)推进统防统治。大力推进以全程承办为主,代防代治为辅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重点扶持发展一批装备精良、服务高效、管理规范、规模较大的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示范组织。加强对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的技术培训。鼓励专业化防治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外劳务农户、缺少劳动力户和困难户代防代治,提高赤霉病防治覆盖率和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
(四)做好宣传发动。广泛利用广播,微信、等媒体,在重要时段,宣传赤霉病防治工作信息。采用专家讲座、广播通知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时段宣传普及及防治技术知识。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第一时间把防治信息和防治技术传递到各种防控组织,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手里。
(五)落实技术指导。各村(居)要加大对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和广大农民的赤霉病防控技术培训,在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及时召开现场会,组织技术人员包村联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赤霉病防控督导与服务。
附件:
新庄镇小麦赤霉病防控指挥领导组
指 挥 长:张 静
副指挥长: 杨宜成
成 员:孙 伟
何 静
侯存杰
任莉媛
李明亮
防控指挥办公室设在新庄镇农技站,侯存杰兼任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