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
根据《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举办2023年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第二十七届教师部分)的通知》(教技资〔2023〕14号)、《关于举办2023年全省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的通知》(省教电函〔2023〕3号)和《关于举办2023年宿州市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的通知》(教体电[2023]10号)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举办2023年萧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人员范围
全县基础教育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教育技术工作者。
二、项目设置
(一)普通项目
课件、微课、融合创新应用案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
(二)专项
1.中小学课例专项(不设县级奖项)
设置“中小学课例专项(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课例)”与“中中小学课例专项(虚拟实验教学应用课例)”,教师可登陆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平台报送。
2.教育技术论文专项
设置教育技术论文活动,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三、普通项目评选程序及奖项设置
采用逐级评比、逐层推荐的方式。县级大赛分技术测试、初赛和现场决赛三个阶段,设一、二、三等奖,获奖总比例不超过县级参赛作品数的60%,原则上获奖比例为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获奖等级根据报送作品质量和现场决赛综合评定,各等次数量可以微调。
四、报送要求
作品以乡镇中心学校为单位(县直学校以学校为单位)于2023年6月9日前U盘报送,逾期不再接收。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的作品。
五、其它
各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真正做好广泛发动,层层选拔,遴选推荐上报参加县级评选。各单位要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同时要做好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从内容选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程摄制和作品报送等方面给予教师指导和帮助;要充分利用活动交流平台,深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协作与交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我县教育信息化持续深入发展。
六、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5024659 电子邮箱:xxjyjdjg@163.com
附件:1.作品信息表
2.2023年萧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指南
附件1
作品信息表
附件2
一、参赛人员范围
二、项目设置
(一)普通项目
课件、微课、融合创新应用案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
(二)专项
1.中小学课例专项(不设县级奖项)
设置“中小学课例专项(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课例)”与“中中小学课例专项(虚拟实验教学应用课例)”。具体要求因篇幅较长,不随文印发,可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服务平台(https://ai.eduyun.cn)和中小学虚拟实验教学服务系统(https://vlab.eduyun.cn)查阅、下载。教师可于2023年4月1日0:00-10月15日24:00直接登陆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平台报送。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将于2023年底前组织专家遴选确定项目入围课例(分创新课例、典型课例、特色课例三个层次),由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教师部分)组委会公布入围课例名单。
2.教育技术论文专项
教育技术论文活动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以下项目均指普通项目。
三、项目说明
(一)课件
指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过程、方法与评价进行设计、制作完成的应用软件。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高效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各类教学软件、学生自主学习软件、教学评价软件、仿真实验软件等均可报送。
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课件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须提供设计说明(设计思路、教学功能、教学应用情况和教学反思),课件如用FLASH、Focusky等软件制作须提供源文件;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如相关字体、白板软件等(希沃白板无需提供),建议同时报送软件运行录屏解说文件。
(二)微课
是指教师围绕单一学习主题,以知识点讲解、教学重难点和典型问题解决、技能操作和实验过程演示等为主要内容,使用摄录设备、录屏软件等拍摄制作的视频教学资源。主要形式可以是讲授视频,也可以是讲授者使用PPT、手写板配合画图软件和电子白板等方式,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批注和讲解的视频。
制作要求:微课应是单一有声视频文件,要求教学目标清晰、主题突出、内容完整、声画质量好。视频须带片头片尾,总时长不超过10分钟,视频中建议出现教师本人讲课的同步画面。须提供设计说明(设计思路、教学功能、教学应用情况和教学反思)、如使用课件录制须提供课件, 课件如用FLASH、Focusky等软件制作须提供源文件; 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如有学习指导、练习题和配套学习资源等材料请一并提交。
(三)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
是指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组织与实施教学的工具和学生学习与认知的工具,融于教与学的过程,且教学成效明显的教学活动案例。
制作要求:须提交案例介绍文档、教学活动录像和相关材料。
案例介绍文档可包括:教学环境设施与课程建设、教学应用情况、教学效果、教学成果、获奖情况、推广情况等。
教学活动录像:反映创新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案例特点,提供合适的教学活动录像,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单节课堂教学实录,也可以是围绕一个教学专题的多节课课堂教学片段剪辑而成的专题介绍视频。时间总计不超过50分钟。
相关材料: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资源等。如为教师个人应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内的网络学习空间所开展的教学案例,需同时提交PPT 文档、空间访问说明文档(含空间网址)等。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
是指把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式的变革,展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整合并利用优质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该项目不含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制作要求:须提交优质课视频、教学设计、介绍文档、学习任务单、作业练习和课件,课件如用FLASH、Focusky等软件制作须提供源文件;如有其他相关材料可一并提供。每节课为一个标准课时。
课堂实录:须在2023年4月1日后拍摄。拍摄时采用多机位(未建录播教室的乡村学校可采用双机位),对多个摄像机拍摄的视频内容、交互式或展示式电子设备采集到的内容进行编辑,将多路视频文件编辑合成为一个视频文件,主要教学环节应有字幕提示。如果是时间较长的活动课程,则只需要几个关键环节的视频录像剪辑。
介绍文档: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的创新性思路与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确定的融合点及选择的教学环境,为融合点所选择的教学资源与软件,应用教学资源与软件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教学效果和反思,重点介绍如何应用教学资源和软件支撑融合点教学。
四、作品规范和要求
(一)视频
1.以下视频指微课、教学活动录像和课堂实录等视频(不含第三方资源视频)。
2.视频参数:视频录制格式为mp4,编码h264,分辨率为1920*1080,宽高比16:9,帧速率≥25帧/秒,码流不低于770kbps,音频采用立体声或2声道, AAC编码格式,采样率44.1KHz,比特率128Kbps。
3.视频由“片头+微课(教学活动录像或课堂实录)+片尾”组成。片头蓝底白字、华文楷体,时长5秒,显示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课题名称信息;片尾蓝底白字、华文楷体,时长5秒,内容分两行显示“宿州市教育体育局 2023年6月”。片头片尾不加动画效果和切换效果(参考片头片尾详见宿州市教育体育局网站)。
4.视频播放流畅,影像清晰,无抖动、无屏闪、无雪花点(噪点)、无黑屏、两侧无黑边,色彩正常,镜头衔接自然,全程音量、音色保持稳定,音频饱满清晰无杂音,声画同步。
(二)WORD和PPT课件格式规范
1.WORD文档中文字体以宋体为主,可搭配使用楷体(或华文楷体)和黑体;英文字体以Times New Roman为主,可搭配使用Arial、corbel和Caladea,特殊字符和特殊场景可使用其他字体。
2.课件页面比例16:9。中文字体以微软雅黑为主,可搭配使用楷体(或华文楷体);英文字体以Times New Roman为主,可搭配使用Arial、corbel和Caladea;特殊字符和特殊场景可使用其他字体。PPT课件字号不小于24号,特殊辅助性文字不低于20号,其他软件制作的课件根据文字量适当调整字号;单页文字一般不超过8行;中文文字一行不超过28个字,英文每行一般不超过15个单词。
3.标题不使用自动编号。标题序号统一规定为:一级标题如“一、”(之后用顿号),二级标题如“(一)”(之后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如“1.”(之后用实心小圆点),四级标题如“(1)”(之后不加标点符号),五级标题如“①”(之后不加标点符号),六级标题如“A.”(之后用实心小圆点),七级标题如“a.”(之后用实心小圆点)。
4.作品中如使用视频或图片应清晰、不变形、无水印、无版权logo。
(三)作品整理
1.参赛教师整理
(1)参赛作品和相关材料存放在“作品”文件夹根目录内(该文件夹内不含压缩包),后以“.rar”格式压缩(不用“.zip”“.7z”等格式),参赛作品压缩包文件名为“学科代码+作品类型代码+县区代码+身份证号码.rar”(文件名中间不加任何符号,身份证号码尾数为X用大写,代码对应表见八),作品总大小不超过800MB。
(2)《作品信息表》(见附件1,EXCEL文件)和《作品登记表》(见附表,WORD文件)文件名命名规则同压缩包命名规则(文件名相同扩展名不同),与作品压缩包一同报送(均不压缩,不放在作品压缩包内,单独存放)。
2.报送单位整理
报送单位需建立二级文件夹:一级文件夹以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名称命名,存放《作品信息表》汇总表(EXCEL文档,1个学校1个EXCEL汇总表)和《作品信息表》汇总表盖章扫描件(pdf文档);二级文件夹名称为“作品”,存放参赛作品压缩包(1件作品1个压缩包)、《作品登记表》(1件作品1个WORD文件,不压缩)和《作品信息表》(1件作品1个EXCEL文档,不压缩)。
(四)作品资格审定
1.有政治原则性错误和学科概念性错误的作品,取消参评资格。
2.作品应确保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敏感信息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内容;参赛者为相应作品的开发主体,拥有相应的知识产权和所有权,应对作品的原创性、真实性负责,不得抄袭,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并通报至作者单位;借鉴的图文及创意不得超过20%;非原创的部分需注明出处(须另附《引用资源备注》WORD文件说明;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和纠纷,其责任由参赛者承担。
3.作品在参加本次大赛前未参加过其他活动(县级及以上),并且在本次活动结束之前不会将作品用于其他类似的活动(县级及以上)或在任何媒体上公开发表,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4.参赛教师应检查《作品信息表》中的信息是否完整准确、压缩后的文件能否打开和正常运行。因信息漏缺、文件名称和作品名称不一致等原因造成无法通过技术测试的作品不予评审。参赛作品应严格按照技术参数、规范和要求制作、整理报送,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5.因实行匿名评审,作品压缩包中所有文件(教学设计、课件、微课、课堂实录、其他资源、文件名和文件夹名等)均不得透露参赛教师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6.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在近两年“宿州市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活动”中被认定为弄虚作虚的参赛教师,不得报送。凡经认定为抄袭的作品,取消参评资格,同时取消其参加萧县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所有赛事活动资格2年(不含当年)。
五、作品报送
作品以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学校)为单位(于2023年6月9日)前通过U盘报送,逾期不再接收。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的作品。
每件作品参赛教师为1人,每位教师限报1件作品,不接受以单位名义集体创作的作品,每件作品限报1名指导教师(可空缺),指导教师必须真实指导参赛教师参赛并经参赛教师认可。
六、评选程序及奖项设置
(一)评选程序
1.层层推荐:县级评选由学校遴选推送,组织县(区)级评选,择优推荐参加市级评选。
2.技术测试:包括资格审查(含技术参数)、作品安装、运行测试。
3.县级初赛:县教体局对上报的作品进行评选,确定决赛入围名单。
4.县级决赛:开展现场决赛(另文通知),确定获奖名单。
(二)奖项设置
县级大赛设一、二、三等奖,获奖总比例不超过县级参赛作品数的60%,原则上获奖比例为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获奖等级根据报送作品质量和现场决赛综合评定,各等次数量可以微调,县教体局为获奖教师颁发获奖证书。县教体局择优推荐75件作品(课件、微课和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项目)参加上级交流活动。
七、作品推荐参考指标
(一)课件
评选指标 |
分值 |
评选要素 |
教学设计 |
30 |
教学目标、对象明确,教学策略得当; 界面设计合理,风格统一,有必要的交互; 有清晰的文字介绍和帮助文档。 |
内容呈现 |
25 |
内容丰富、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 选材适当,表现方式合理; 语言简洁、生动,文字规范; 素材选用恰当,生动直观、结构合理。 |
技术运用 |
25 |
运行流畅,操作简便、快捷,媒体播放可控; 互动性强,导航准确,路径合理; 新技术运用有效。 |
创新与实用 |
20 |
立意新颖,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 能够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有推广价值; 作品的使用量达到一定规模。 |
(二)微课
评选指标 |
分值 |
评选要素 |
教学设计 |
25 |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主题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选用恰当;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
教学行为 |
25 |
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教学效果 |
25 |
教学和信息素养目标达成度高;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创新与实用 |
25 |
形式新颖,趣味性和启发性强; 视频声画质量好; 实际教学应用效果明显,有推广价值。 |
(三)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
评选指标 |
分值 |
评选要素 |
教学设计 |
15 |
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理念; 教学设计完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 教学环境设施满足需求,有特色,教学情境符合教学目标和对象的要求; 教学资源选择恰当,形式多样; 注重学科特点,信息技术应用恰当。 |
教学应用 |
35 |
教学活动过程记录完整,材料齐全; 教学方式多样; 有利于形成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
教学效果 |
30 |
有常态化应用,学生深度参与,活跃度高,教学效果突出; 教师、学生成果丰富,校内外评价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
特色创新 |
20 |
在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资源共享、机制创新等方面有特色; 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 |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
评选指标 |
分值 |
评选要素 |
教学目标 |
15 |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目标明确; 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 |
教学设计 |
25 |
教学情境符合教学目标和对象的要求; 恰当选择应用学科教育资源; 注重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采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模式。 |
教学行为 |
25 |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 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调控教学活动; 围绕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
教学效果 |
25 |
教学和信息素养目标达成度高;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
教学反思 |
10 |
有及时的反馈、评价和课后反思。 |
八、学科代码、作品类型代码与县区代码对应表
(一)学科代码
学科 |
代码 |
|
学科 |
代码 |
小学语文 |
J |
音乐 |
Q |
|
小学数学 |
K |
体育 |
R |
|
中学语文 |
L |
美术 |
S |
|
中学数学 |
M |
幼儿园 |
T |
|
中小学外语 |
N |
政治、历史、地理 |
U |
|
物理、科学 |
O |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
V |
|
生物、化学 |
P |
其他 |
W |
(二)作品类型代码
作品类型 |
代码 |
|
作品类型 |
代码 |
课件 |
1 |
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 |
3 |
|
微课 |
2 |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 |
4 |
(三)县区或市直学校代码
县区 |
代码 |
|
市直学校 |
代码 |
埇桥区 |
A |
宿城一中 |
F |
|
砀山县 |
B |
宿州二中 |
G |
|
萧县 |
C |
宿城一初中 |
H |
|
灵璧县 |
D |
|
市直幼儿园 |
I |
泗县 |
E |
|
|
|
学科代码、县区代码英文字母用大写。
九、附表
作品登记表
(课件、微课)
作品 名称 |
作品名称请勿使用书名号《》 |
学科 |
|
年级 |
|
作品大小 |
MB |
||||
项目 |
基础教育组 |
课件□ 微课□ |
幼儿教育□ |
||||||||
特殊教育£ |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作者 信息 |
姓名 |
所在单位(按单位公章填写) |
|||||||||
|
|
||||||||||
|
|
||||||||||
|
|
||||||||||
联系 信息 |
姓名 |
|
手机 |
|
|||||||
固定电话 |
|
电子邮箱 |
@ |
||||||||
作品 特点 |
(包括作品简介、特色亮点等,300字以内) |
||||||||||
作品安装运行说明 |
(安装运行所需环境,临时用户名、密码等,300字以内) |
||||||||||
共享 说明 |
是否同意“组委会”将作品制作成集锦出版或在教师活动网站等公益性网站共享 □是 □否 是否同意“组委会”将作品推荐给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www.eduyun.cn) □是 □否 |
我(们)在此申明所报送作品是我(们)原创构思并制作,不涉及他人的著作权。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作品登记表
(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
作品 名称 |
作品名称请勿使用书名号《》 |
学科 |
|
年级 |
|
作品大小 |
MB |
||||
项目 |
基础教育组 |
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 |
幼儿教育□ |
||||||||
特殊教育□ |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作者 信息 |
姓名 |
所在单位(按单位公章填写) |
|||||||||
|
|
||||||||||
|
|
||||||||||
|
|
||||||||||
联系 信息 |
姓名 |
|
手机 |
|
|||||||
固定电话 |
|
电子邮箱 |
@ |
||||||||
教学环境设施建设 情况 |
(300字以内) |
||||||||||
课程建设情况 |
(300字以内) |
||||||||||
教学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 |
(300字以内) |
||||||||||
教学成果、获奖情况、推广情况 |
(300字以内) |
||||||||||
其他 说明 |
(300字以内,如网络学习空间使用说明、空间网址、临时账号密码等。) |
||||||||||
共享 说明 |
是否同意“组委会”将作品制作成集锦出版或在教师网站等公益性网站共享 £是 □否 是否同意“组委会”将作品推荐给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www.eduyun.cn) □是 □否 |
我(们)在此申明所报送作品是我(们)原创构思并制作,不涉及他人的著作权。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