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县民政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目标,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把解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作为工作目标,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生”,关注“热点民生”,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全面推进民政工作长足发展,多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
社会救助股实设公务员行政编制1名。目前我县救助股有工作人员6名,地名办主任兼社会救助股负责人;核对中心借用2名,负责城镇低保、高龄及救助综合业务;二级机构借用3名,负责农村低保、临时救助、精简退职老乡干业务。
二、股室职责职能。
拟订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和标准,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承办县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分配和监管工作。贯彻党和政府关于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指导各乡镇街道工作,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三、2023年开展的工作
(一)持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制定出台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实施办法、临时救助等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申办流程,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规范化水平。适度拓展救助范围,对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按“单人户”纳入保障范围,落实财产豁免、低保渐退、刚性支出和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尤其是低保、特困等救助事项确认权全面委托下放乡镇实施后,审批时限压缩至20个工作日、急难型临时救助乡镇可“小金额先行救助”事后补充说明情况,不断提高困难群众满意度。协同医保部门全面开展依申请对象医疗救助,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和大病患者医疗负担,筑牢民生保障底线。提升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跨地域、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二)持续提高社会救助补助水平
发挥低保、临时救助、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帮扶等基本生活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稳步推进住房、教育、就业、医疗等专项救助,持续实施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突发性或因灾救助特殊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成效明显,截止2023年12月份,城市低保对象3731户5061人,累计发放资金3265.7491万元,农村低保对象36467户50790人,发放资金2321.8289万元,累计发放资金2.822亿元,实施临时救助31人次,发放救助资金20.1438万元,累计临时救助320人次,累计发放资金188.6816万元;精简下放对象249人,发放资金 12.631万元,累计发放资金 160.554万元;保障高龄42159人,发放资金262.29万元,累计发放资金2995.82万元,有效地防止出现返贫和新的致贫。
(三)城乡低保动态核查有序开展
深入开展全县社会救助重点工作、社会救助保障对象全面核查和社会救助领域“应享未享”“重复享受”“违规享受”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对全县社会救助对象进行走访复核,集中整治“应享未享”“重复享受”“违规享受”等现象,切实保障应保未保、应退未退问题。通过重点工作和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社会救助领域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压紧压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政治责任,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真心真意为特殊群体、困难群体排忧解难,截止11月底(12月报表系统未出来),2023年11当月农村低保新增90户121人,动态核减184户270人,城市低保当月新增21户29人,动态核减22户40人。
(四)强化预警监测和部门联动
依托宿州市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 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将乡村振兴部门的“三类人员”、医疗患者、残疾人、住房保障对象等信息导入大数据信息系统, 进一步充实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为相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力量开展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提供支持,做到即时干预、精准救助、综合帮扶,推进信息化建设;将乡村振兴部门摸排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全部纳入民政部门低收入人口数据库,重点监测,继续监测预警已按程序退出社会救助保障范围仍属于低收入人口的困难群众;持续加强数据比对,2023年,民政局与医保、残联、工会、社保等相关单位加大数据比对,互通数据信息,成功举办了2023年萧县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订《萧县低收入人口帮扶服务政策手册》,为保障社会救助困难群众利益,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了基础。
四、工作中的亮点与创新
(一) 提升救助水平确保基本生活底线“兜得住”。
对低收入家庭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的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症患者,经本人申请,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继续实行低保渐退和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为城乡低保对象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和电费补贴。
(二)强化摸排监测确保基本生活底线“兜得准”。
推续推进综合救助发现机制,全面了解困难群众生活状况,重点关注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低保边缘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困难群体,及时发现救助需求,退进实施救助帮扶。充分运用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加强部门间数据比对,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对在册的低保、特困对象进行“定期比对”,对新申请救助的人员实行“凡进必比”。
(三)优化服务方式确保基本生活底线“兜得好”。
全面优化社会救助审批服务,优化“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健全主动发现机制,整合救助信息,打造优质服务平台,提升协同办理能力,发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帮扶等基本生活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稳步推进住房、教育、就业、医疗等专项救助,持续实施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突发性或因灾救助特殊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
五、工作中的廉政风险点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高龄等受理过程中,风险点主要有不按要求审批;审批不严,走过场;审批不及时等,政治理论、政策政法和业务知识学习有待加强。主要防控措施是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规则意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聚集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三原则,分类做好帮扶政策的延续、优化、调整工作。通过织密扎牢民生兜底安全网,扎实推进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保持社会救助政策总体稳定;通过着力提高救助工作精准度,按照有关标准、程序认定低收入人口,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实现对象精准认定,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社会救助工作新质效,推动各项改革措施更加综合高效,建设覆盖全县、统筹城乡、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低收入人口动态帮扶体系,提高社会救助为民服务功效。
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一)基层民政力量薄弱。全县现有乡镇街道民政工作人员62名,每月承担着全县十几万民政服务对象申请受理、入户调查、审核审批、资金发放、动态调整等工作,还要从事乡镇包村包户、环境整治、信访维稳等中心工作,人少事多,严重影响基层社会救助工作的精准高效开展。
(二)社会救助资金发放不及时。每月民生资金因财政资金困难不能及时拨付,近期咨询投诉较多。社会救助保障的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比较困难,如果资金不按时发放,将影响社会稳定。
(三)全县高龄业务工作量大,人员少。近五年,我县高龄老人数据持续递增,达4万余人,目前,我局高龄工作人员1名且兼社会救助股部分工作,人少事多数据大,难以保障高龄业务工作高效开展。
七、解决问题措施
(一)为充实提高基层民政社会救助力量,我局举办10多场业务培训,重点对基层民政业务人员进行业务能力培训,有效缓解了基层民政服务力量薄弱等现实情况,为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全县社会救助造册名单,积极协调财政部门,保质保量,15号前拨付民生资金,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三)做好高龄回归民政机构改革工作。积极做好我县机构改革,做好编制等相关工作对接工作。
八、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调整充实民政工作人员,切实解决有人办事问题。
结合县民政局“三定方案”、局属单位编制及乡镇民政所缺编情况,向县委组织部、县委编委、县人社局申请用编计划,通过公开招聘和股级干部交流方式调配民政工作人员,充实相关民政业务股室,解决民政人少事多矛盾问题。
(二)继续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持续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建立防范返贫致贫监测预警机制和主动发现机制,创新社会救助方式,继续推进低保、临时救助等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及时拨付救助资金。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救助时效性和精准度。对生活出现临时困难而其他社会救助和保障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家庭或个人,及时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应救尽救,有效防止出现返贫和新的致贫。
(三)稳步推进我县高龄工作业务开展。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强化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做好省市县机构改革前老龄办业务回归民政工作,联合人社、财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大数据比对共享,扎实推进我县高龄工作开展。
萧县民政局社会救助股
2023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