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萧县统计局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 统计公报
阅读人次: 字体:   ]

萧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表时间:2012-04-30 20:25 信息来源:萧县统计局 阅读人次: 字体:   ]

萧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萧县统计局

2012年4月18日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市率先、皖北争先、富民强县主线,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45.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3.55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58.61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增加值43.8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1.1∶36.7∶32.2变化为29.8∶40.2∶30,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5.5%,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10203元,比上年增加2030元。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万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

1459604.3

15.0

第一产业

435520.6

5.2

第二产业

586053.9

26.6

第三产业

438029.8

11.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2994.2

11.0

批发和零售业

50988.2

11.1

住宿和餐饮业

21182.7

11.2

金融业

20192.9

8.2

房地产业

52282.1

7.8

营利性服务业

94182.3

17.4

非营利性服务业

136207.5

9.5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72.6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年末在岗职工3.1万人;私营单位2.8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0.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2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5%。

 

二、农  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6. 5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3千公顷,其中小麦面积7千公顷,扩大0.3千公顷。油料播种面积8.6千公顷,减少0.7千公顷。棉花播种面积8千公顷,减少0.7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1.9千公顷,扩大0.5千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74.3万吨,比上年增加2万吨,增长2.8%。油料产量2.1万吨,下降23.7%;棉花产量1.1万吨,下降4.6%。

 

 

 

 

2011年全县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吨

产品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742695

2.8

油料

20821

-23.7

棉花

11088

-4.6

蔬菜

414959

5.2

水果

282985

0.3

年末全县生猪存栏60.95万头,比上年增长0.7%。肉类总产量9.2万吨,增长0.6%,其中猪肉产量6.3万吨,增长0.3%。禽蛋产量5.6万吨,增长4%。牛奶产量0.1万吨,增长7.5%。水产品产量0.6万吨,增长1.4%。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44.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3万吨,增长2.4%。有效灌溉面积7.4千公顷,增长0.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4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2.3%和47.9%,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29.7∶70.3变化为30.8∶69.2。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增幅分别为22%和20%。

 

 

 

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万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

543773

32.4

其中:轻工业

285925

22.3

       重工业

257847

47.9

其中: 股份制企业

476615

29.9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13059

11.7

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

181060

12.2

2011年全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75.8

1.8

水泥

万吨

212.7

去年为0

小麦粉

万吨

161.03

28.0

饲料

万吨

7.2

120.0

万吨

1.4

4291.9

方便面

万吨

19.3

20.1

机制纸

万吨

81.96

154.5

耐火材料

万吨

3.2

93.0

人造板

万立方米

4.8

408.1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16.9亿元,比上年增长88.4%;利税8.7亿元,增长56.6%,其中利润6.3亿元,增长7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56.8,比上年提高75.8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8亿元,比上年增长9.6%。资质内建筑企业总产值48.7亿元,增长30.9%。 房屋施工面积87.5万平方米,增加30.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9.8万平方米,增加30.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98.8亿元,比上年增长51.4%。其中,城镇投资56亿元,增长87.2%;农村投资33.6亿元,增长13.8%。 

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6%,第二产业增长57.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4.8%,第三产业增长87.3%。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2亿元,比上年增长58.3%。商品房销售面积44.2万平方米,增长56.7%;商品房销售额15.7亿元,增长122.4%。2011年,全县新开工建设保障房3915套。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9亿元,增长2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1亿元,增长8.1%。按单位规模分,限额以上零售额10.5亿元,增长185.2%;限额以下企业零售额32.4亿元,下降0.9%。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进出口总额589.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0.7%。其中,出口589.7亿美元,下降20.4%。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06万美元,增长15.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006万美元,增长15.9%。

年末全县共有4A级旅游景区1处。

 

七、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2.8万辆,比上年增长22.5%。

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2.1万户,比上年减少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3.7万户,增加3.8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9万户,增加0.6万户。

 

八、财政、金融

全年财政收入8.1亿元,比上年增长7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亿元,增长78.1%。全部财政收入中,增值税增长42.7%,营业税增长91.3%,企业所得税增长177.2%。财政支出30.1亿元,增长42.8%。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78.7%,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3.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64.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22.9%,教育支出增长39.1%,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68.7%。全年3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近10亿元。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下同)达到13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1亿元,增长21.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4.7亿元,增长21.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8.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5亿元,增长40.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3.2亿元,增长39.8%;中长期贷款余额19.6亿元,增长32.9%,中长期贷款中个人贷款余额8.5亿元,增长54.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县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0.6万人。普通高中11所,在校生2.4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比上年上升24.8个百分点。初中55所,在校生5.3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9.9%。小学210所,在校生9.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受益学生15.1万人。

 

 

2011年全县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单位:人

指  标

招生数

在校生数

毕业生数

中等职业教育

3208

6176

6074

普通高中

8194

23533

8982

初中

15790

52601

20669

小学

18286

98018

18328

年末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全年专利申请98件,比上年增长48.5%,授权专利4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3个。2011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拥有县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50个,其中医院10个,卫生院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231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24人,注册护士636人。医院、卫生院床位1886张。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115.7万人。

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馆数4个。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全县人口出生率12.89‰,比上年下降0.01个千分点;死亡率5.83‰,下降0.9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06‰,上升0.93个千分点。年末户籍人口143.6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32元,比上年增长20.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35元,增长13.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1%,比上年低19.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3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

年末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3.1万人和8.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3.7万人。全县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3.2万人和2.4万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参保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5万人,其中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19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万人。

年末全县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2384张。

 

十二、资源、环境

全县煤炭储量7.5亿吨, 石油储量7亿吨,石灰石储量30亿吨。

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个。当年人工造林面积1.7千公顷。年末森林面积63.9千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282.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

所属淮河流域,属于干旱少雨的缺水地区。年末全县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104.5万人。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县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11年国家统计制度改革,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

[4]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