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民生保障持续提升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解读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县上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进、真抓实干,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全县生产总值(GDP)443.9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4.8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72.23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196.85亿元,增长7.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农业生产增势良好,产品供应充足稳定。2023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7.42亿元,同比增长4.3%。全年粮食总产量79.13万吨,增产0.8%,其中大豆产量1.71万吨,增产8.9%。蔬菜产量50.42万吨,增产4.8%;园林水果产量42.37万吨,增产5.2%。肉类总产量11.77万吨,增长4.9%。禽肉产量2.78万吨,增长3.7%。禽蛋产量9.77万吨,增长11.5%。奶类产量0.28万吨,增长3.7%。水产品产量0.88万吨,增长2.3%。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制造业较快发展。2023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5家,比上年增加2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高于全市0.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4.5%,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6.2%,高于全市0.8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9.0%,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21.6%。
消费需求有效释放,市场经济恢复向好。202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高于全市2.9个百分点。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1.6亿元,增长10.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5亿元,下降3.4%。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8.3亿元,增长23.7%;商品零售198.8亿元,增长8.9%。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6%,高于全市1.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2023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高于全市3.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7.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0.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增长126.5%。分领域看,技改投资增长58.9%,高于全市10.0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60.0%,高于全市9.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4.7%,高于全市87.1个百分点。
金融信贷不断扩大,营商环境明显优化。202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本外币)达到621.3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3.92亿元,增长13.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本外币)516.72亿元,增长15.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本外币)573.5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2.56亿元,增长24.4%。金融机构存贷比92.3%,较上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有效缓解市场主体经营资金不足问题,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明显加大。
居民收入保持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2023年,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63元,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20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36元,增长8.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2114户,比上年增加2476户;移动电话用户964899户,比上年增加107058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08566户,比上年增加81948户。
社会事业有力推进,民生保障持续增强。2023年,全县有剧场、影剧院1个,体育场馆数5个,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书画院1个,乡镇文化站23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25千册。年末全县共有医疗机构532个,比上年末增加60个。年末全县提供住宿的民政工作机构105个,比上年末增加66个。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十三项民生支出共计65.05亿元,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87.6%,其中,教育支出18.49亿元,增长1.9%;科学技术支出0.55亿元,增长2.7%。
生态建设持续深入,绿色发展稳步推进。2023年,全县森林面积76121.5公顷,与去年持平;自然保护区面积5288公顷,比去年增加21公顷。农膜回收率89.2%,秸秆综合利用率98.5%,水利工程供水能力3412.70万立方米,堤防达标率100%,水土保持率97.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0%。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2023年我县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市场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稳固。下阶段,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切实增强经济活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