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萧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阅读人次: 字体:   ]

萧县201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及下半年工作安排情况

发表时间:2019-08-13 09:47 信息来源:萧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萧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责任编辑:萧县发改委 阅读人次: 字体:   ]


受县政府委托,现将萧县201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及下半年工作安排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县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以来,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预计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0亿元左右,增长8.2%;财政收入16.18亿元,增幅1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8亿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1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74元,增长10.5%。

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项目建设推进有力,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加大重点项目投资。上半年,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26亿元;列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87个,总投资1111.46亿元,计划开工项目17个,已开工17个,开工率100%,完成投资47.5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7.8%。促前期项目开工。对全县已签约的重大项目进行汇总梳理,按照项目特点,明确前期工作主要审批环节,跟踪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喆氏智能康复辅具产业基地、魏楼安置房等四个项目提前开工。抓项目推进。强力推进经济工作“六个十”工程,对全县在建的重大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目前,3个项目已竣工,41个项目实质性开工或完成时间节点。谋项目储备。围绕重点领域,高质量谋划一批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的重点项目。上半年共谋划项目60个,达到可研深度项目30个。PPP模式。全县PPP项目库共有15个项目,总投资185亿元。2019年3个项目完成招标,7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1个项目获批PPP项目前期工作中央预算内资金100万元。

(二)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稳步提升发展质量。工业发展增速增效。预计上半年工业产值增长19%。首位产业规上企业106家,上半年完成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0.75%,实现税收增长32.49%。积极支持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预计上半年,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0%。2019年我县拥有战新企业28家,新增2家正在申报。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预计上半年,全县外贸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4200万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的56%,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增幅67.4%,完成全年任务58.3%;电子商务网络销售额实现16亿元,同比增长190%。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预计上半年全县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8.1%,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6.25%。皇藏峪新大门综合开发、蔡洼淮海战役纪念园完工验收,蔡洼淮海战役纪念园正申报4A级旅游景区。现代农业发展增质增产。上半年粮食产量6.72亿公斤,同比增长18.1%。新增产业化联合体5家,总数达63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新增“三品一”认证12个,其中绿色食品6个。

(三)脱贫攻坚效果明显,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双基建设方面,完成农村道路扩面延伸工程506公里;贫困村电网建设项目竣工37个;基层基本公共服务18项指标中11项指标已完成年度任务。产业扶贫方面,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到户覆盖25692户,覆盖率68.7%,主体带动贫困户15004户,完成全年任务的87.9%;产品助销、带动就业和开办网店帮扶贫困户2209户。就业扶贫方面,开发公益岗位6575个,发放公益岗位补助资金2140.12万元;举办就业脱贫现场招聘会51场,提供就业岗位8509个;申报扶贫工厂32个,投入扶贫资金1480万元。健康扶贫方面,健康脱贫保障65112户、128737人,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代缴农合资金2832.21万元。教育扶贫方面,2019年春季学期共资助各学段学生14519人,发放资助金914.6万元,雨露计划资助2845人,发放补助金426.75万元。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续)保缴费人数50.28万人,完成任务的111.81%。截至6月底,45829名特困人员代缴养老保险金927.54万元。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582个,完成年度任务的119%。城镇登记失业率3.23%,稳定控制在4.5%目标之内。社会事业方面,投资1160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4所,完工7所。投入7225.68万元为74526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供应营养餐。开展各类文体下乡活动730场,惠及民众118.73万人次。

(四)改革不断推进,发展活力不断显现。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首家院士工作站、博士流动工作站在萧揭牌。安徽省低温共烧省级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落户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宿州喆氏公司先后与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实验室和重庆邮电大学人工智能与服务机器人实验室建立战略合作。编制紧缺急需人才目录,继续实施“党政储备人才引进计划”。农村改革方面,全县23个乡镇274个行政村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正在申请省市验收;86个村完成“三变”改革,启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和股权量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全面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坚决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进一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全县“进一网”率达100%。

(五)园区建设加大投入,发展平台不断提升。园区建设不断提速。开发区二期标准化厂房即将建成,三期标准化厂房、道路正加速建设,集中供热规划、热电联产规划编制完成,项目正在招标。循环园标准厂房21栋主体完成。张江萧县高科技园高端研发楼和8栋孵化楼及配套设施已全面运营。要素保障不断增强。强金融服务。上半年,融资担保7.62亿元,在保户数133户,在保余额18.2亿元;政银担新增贷款86笔6.22亿元,在保余额13.04亿元;43家企业发放续贷过桥资金46笔3.6亿元。保障土地供给,完成空心村治理复垦2500亩,排查出建设用地41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83公顷。招商引资成果显著。预计上半年,全县招商引资实现到位资金83.24亿元,位居全市前列。新签约工业项目30个,拟投资72.2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个。

(六)城乡建设统筹发展,服务保障日趋健全。坚持新老城协调发展。新城建设快速发展。圣泉水墨小镇概念性总体规划通过审议;启动县城东部片区规划,提升县城东出口整体形象。“六馆一中心”主体完成。老城改造焕发新春。完成三龙支河、火车站、梅村沟等区域征收面积585800平方米。徐萧城际901路公交开通运营,实现皖北与江苏省公交无缝衔接零突破。加速建设美丽乡村。投资5476.35万元建成7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9.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计划实施四类重点人群危房改造631户,已完成725户。农户改厕完工7050户,2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场站土建完成90%,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建设正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明显。

(七)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防治水污染。投资1.6亿元完成4条河道治理,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排查城区和乡镇100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制定整改措施和清单。实施黑臭水体治理,龙河出境断面达到考核要求,全县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防治大气和土壤污染。成立2个大气督查组,“散乱污”企业整治、燃煤锅炉整治、扬尘治理、餐饮油烟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午季秸秆禁烧继续实现“零火点”,空气质量全市第一。开展2次危险废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切实消除环境安全隐患。打造生态屏障。上半年,完成人工造林21263亩,封山育林15000亩,森林抚育96000亩,退化林修复8000亩,义务植树218.3万株,完成黄河故道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勘界立桩。

各位主任、委员,上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但仍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够,总量不够大;高端科技人才较少,创新能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需要加大治理力度。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分析问题成因,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认真解决。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坚持精准发力与补齐短板,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夯实脱贫摘帽工作基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紧紧围绕“三率一度”各项指标,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基础。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加大对边缘人口的帮扶力度,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持续开展“解剖麻雀”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影响脱贫摘帽的突出问题,夯实镇村两级脱贫攻坚基础,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摘帽年度目标任务。

提升“双基”服务水平。紧紧抓住水、电、路、网和基层基本公共服务8大领域18项指标,进一步强化工作调度、现场指导、暗访督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和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全面完成交通扶贫、水利扶贫、农电网改造、农村信息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项目建设任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持续强化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持续开展扶贫扶志扶智行动,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正面宣传力度,大力开展精神脱贫,强化思想引导,激发群众向善向上,进一步夯实稳定脱贫思想基础。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领等方式,营造想干、能干的浓厚氛围,让贫困户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让群众“愿脱贫”“会脱贫”“能脱贫”。

(二)坚持稳定增长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全面落实各项降低企业成本政策,严格规范涉企收费,实质性减轻企业负担。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打造“四最”营商环境。落实“稳外贸、稳外资、促销费”的各项政策。强化土地、金融等要素保障。实行差别化供地方式,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和战略新兴产业类项目用地。同时盘活存量低效用地。优化金融供给,创新金融服务,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推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工业增加值增幅10%以上。统筹“三重一创”建设,重点引进和培育符合重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改投资增幅15%左右。大力推进质量强县工作,大力培育、发展品牌经济。做好“小升规”企业培育,新增规上企业15户以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2019萧县生态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动,加快皇藏峪5A创建步伐,蔡洼申报4A级红色旅游景区,力争圣泉水墨小镇开工建设;加强与潇湘影视深度合作,提高萧县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体系,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物流园建设,做好2019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申报工作。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抢抓国家推动新一轮稳投资政策机遇,强化项目谋划质量,有针对性的谋划永堌水库泄洪通道抢险工程等一批好项目、补短板项目。加快完善项目前期工作,及时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积极争取上级各项专项资金。力争G311萧城至皖豫界段、萧泉工业园标准化厂房等项目开工建设,确保G310苏皖界至黄口段、符夹铁路上跨公路桥、S404宿城至皖苏界改建工程(萧县北段)等重点项目年底建成通车,争取8月份萧县火车站开通运营。

(三)坚持招商带动与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实现创新招商新突破。探索建立新的工作奖惩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全县上下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性,点燃招商引资工作激情,在全县形成以招商局、园区为主体、重点部门主动参与的“大招商”格局。积极参与厦洽会、世界制造业大会、进博会等招商平台活动,围绕首位产业、主导产业组织召开一次专题招商推介活动。

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新增1家众创空间,培育1家星创天地。争取开发区新大陆院士工作站省级备案,积极对接安徽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高企培育库,力争新申报6家高新技术企业。强力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建设,支持绿元素和喆氏等企业申报市级高层次人才团队,积极争取“省级引才平台称号”。

(四)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不断深化重点改革。积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积极承接“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促进市场主体持续增长。全面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统筹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和上海张江高新区合作沟通交流机制,集聚资源打造沪皖合作品牌。深入企业调研,强化重点企业跟踪帮扶,及时指导企业化解中美贸易摩擦风险。促进光大、品青等外资项目增实扩展,稳步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

(五)坚持品质提升与功能完善,建设宜居新天地

完善规划体系。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环节,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改革规划管控体系,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完善提升凤城新区、城东片区城市设计。

加快凤城新区建设。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创新路地下综合管廊建成1公里,滨河路、黄圣路二期、丹青路年底前建成通车,“六馆一中心”、凤祥学校、实验小学凤城校区、市民之家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完工,加速推进岱湖核心区开发、新区医院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圣泉水墨小镇、凤湖项目,不断提升新区服务承载能力。

提升老城区功能品质。稳步推进老城改造,加快推进龙祥、龙霄等4个棚户区改造进度,启动魏楼、党校二期等7个地块的棚户区改造,确保新开工安置房9113套。加快推进黄淮公园广场暨地下停车场项目。实施城镇污水管网三年提升行动,确保“一河五沟”治理全面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0%以上。实施老城亮化提升、城区小街小巷治理、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和强弱电入地工程,强化街头游园、公厕、菜市场等民生项目的建设管理。

(六)坚持乡村振兴与园区转型,提高县域综合竞争力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丁里核心区、杜楼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龙城镇环县城产业示范带为基础,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序推进永堌葡萄、官桥草莓、酒店西甜瓜、沙河沿岸芦笋、孙圩子胡萝卜等10大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循环园建设100亿元粮食产业加工集聚区,打造全省20强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园区。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加工产值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全省20强农产品加工业重点企业。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加快完成2019年度1.4万农户改厕任务,确保乡镇污水处理厂试运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深入推进“三大行动”,以“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为突破点,结合“危房清零”行动、村庄绿化提升等,实现农村环境再提升。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2018年度美丽乡村一期、二期工程和2019年度1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

推动园区转型升级。以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深入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及综合配套改革,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各项功能,提升园区品位,强化精细管理,更好的满足企业生产生活需求。加快推进开发区东部片区PPP项目、生活配套中心和客商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萧县功能性新材料首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基地,促进产城一体化发展。

(七)坚持保障民生与促进和谐,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强化民生保障。稳步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坚持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并重,多元化发展高中教育。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两所卫生院和9所卫生室建设,确保大屯、白土两所卫生院完工;建成萧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启动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开展重点群体就业援助,统筹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就业。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低保、五保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抓紧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力推进11个攻坚专项行动。坚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标本兼治,持续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落实大气、水、土壤三个“十条”,围绕“五控、五治、五推”,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深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精细化。继续开展“积案化解”活动,进一步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基层网络建设。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龙头,深入推进2019年“守护平安”系列行动。深化依法治县,广泛开展“七五”普法。持续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试点县建设,开展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试点。


名词解释:

“三率一度”:漏评率、错退率、综合贫困发生率和群众满意度。

“双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四送一服”:组织千名机关干部,深入千家企业,送新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确保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四最”营商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省份,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三重一创”:加快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小升规”:鼓励小微企业规范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

“多规合一”: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海绵城市”: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六馆一中心”:体育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广电中心。

“一河五沟”:龙河、虎山沟、龙潭沟、丰收沟、梅村沟、三龙支河沟。

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

“三大行动”:村庄清洁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行动。

“五清一改”:“五清”,即清村内塘沟,清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清废旧广告牌,清无功能建筑;“一改”,即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

三个“十条”:2013年9月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和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

“五控、五治、五推”:“五控”即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五治”即治理城镇污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水源地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治理船舶港口污染;“五推”即深入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环境管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专项整治行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