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萧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 重大决策预公开 > 意见征集
阅读人次: 字体:   ]

关于征询社会公众对《萧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意见的公告

发表时间:2022-11-17 14:00 信息来源:萧县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县发展改革委 阅读人次: 字体:   ]

为增强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的透明度,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公众参与度,切实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和水平,现将《萧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全文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期望广大网友和有关单位积极发表修改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征询意见的起止时间:2022年11月17日至12月16

二、提出意见的方式:

1.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萧县人民政府A栋1321室,并请在信封上注明“萧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反馈意见”。

2.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修改意见和建议发送至: xxzwgk@163.com,请在邮件上注明“萧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反馈意见”。

三、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萧县发展改革委员会  联系电话:0557-5022026

 

萧县人民政府政务公开办

2022年11月17日

 

 

 

 

 

 

萧县新型城镇化规划

2021-2035年)

(征求意见稿)

 

 

 


 

 

 

目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

第一节 发展基础.................................................................... 1

第二节 存在问题.................................................................... 5

第三节 发展趋势.................................................................... 7

第二章 总体要求............................................................................ 8

第一节 指导思想.................................................................... 8

第二节 基本原则.................................................................... 9

第三节 主要目................................................................. 10

第三章 提高农业人口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11

第一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12

第二节 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3

第三节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机制................. 14

第四章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 15

第一节 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15

第二节 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17

第三节 推动城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23

第五章 加强城镇化产业支撑.................................................... 24

第一节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24

第二节 加速服务业提档升级........................................... 25

第六章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27

第一节 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 27

第二节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 29

第三节 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32

第四节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4

第七章 构建城市整体智治现代化治理体系......................... 35

第一节 强化空间治理......................................................... 35

第二节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37

第三节 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38

第四节 创新城市发展资金保障机制.............................. 38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 39

第一节 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 39

第二节 完善配套政策......................................................... 40

第三节 完善监测评估机制................................................ 40

 


 


为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高质量推进建设现代化美好萧县,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宿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萧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萧县突破发展局限、迎来历史巨变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落实萧县一城三区一基地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推进城镇化发展方式发生深层次变革,萧县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产业结构持续深化、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日益完善、城镇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萧县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战略机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推进。2020年,萧县全县户籍人口139.63万人,常住人口105.5万人,城镇人口34.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达35.53%,较十二五30.13%提高5.4个百分点

 

1:萧县2016-2021年城镇化率一览表

年份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常住人口(万)

108

108

107

106

105.5

104.5

城镇化率

33.67%

34.85%

35.53%

注: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上级对20102020年数据进行了修订,部分年份城镇化率县级未发布。

1:萧县十三五期间城镇化率增长图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持续深化,在实现落户零门槛基础上,加速破除户籍迁移壁垒,实行户口迁移一站式服务,推动全县户籍人口年均落户城镇2万人左右。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开展适合本地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十三五期间,全县开展补贴性培训16455人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5%以内。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先后建成凤祥、虎山、龙梅、梅林馨园、瑞龙、瑞祥等10个公租房小区的5720套公租房,总建筑面积26.68万㎡。

农村土地改革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县完成土地确权面积156.9757万亩,确权户数27.1469万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77.35万亩;23个乡镇274个村(居)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成立组织等环节,改革时点资产总额175243.2万元,界定成员1245864人、341476户,量化资产26055.78万元,挂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274个,发放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证书274份,颁发股权证书341476本;23个乡镇190个村(居)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实现乡镇全覆盖。

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2.28:1降至20202.00:1。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48个、市级美丽乡村28个。环境综合整治有效开展,全县23个乡镇274个村和社区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推进、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就业创业平台建设不断推进,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7个农民工创业园,1个农民工返乡示范园,吸引19家企业入园,带动870名农民工就近就业。

产业结构持续深化。十三五期间,萧县三产比例由十二五25.341.433.3调整为十三五17.842.040.2。深入开展省级创新型县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2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6.9%。新型建材首位产业支撑带动力持续攀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40.9%,绿色合成革、造纸与纸制品两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末工业增加值为119.21亿元。大力发展五彩特色农业,建成辣椒产业基地1万亩、胡萝卜基地6万亩,芦笋栽培基地4000亩,葡萄年产10万吨,皖北白山羊通过安徽地理标志认证,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现代服务业加速崛起,生态文化旅游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8亿元。2020年,全县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52.4%,位居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萧县深入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萧县火车站恢复运营,萧县北站投入使用。外环路四改八工程竣工通车,淮海路等14条主次干道完成改造,龙腾大道等主次干道相继完工,小康路西延等10断头路陆续打通,凤山隧道建成通车。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530.7公里,全面实现全县所有自然村通硬化路目标,部分村实现户户通。深入实施一河五沟综合整治工程,园区污水处理厂与2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设完成。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个,实施棚改项目15个,建设安置房1.95万套,29个街头游园、78座公厕全部投入使用。

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十三五期间,萧县民生支出累计约236.3亿元33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新建幼儿园及中小学校56所,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基本卫生体系初步建成,15分钟医疗救援圈建立完成,萧县人民医院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共建省级区域心血管诊疗中心,萧县中医院与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徐州市中医院共建医联体,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完善,逐步实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萧县积极推动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有序实施,养老床位达1.1万张,15家敬老院完成公建民营改制,新建殡仪馆投入使用。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乡镇文化站和村级两室一场实现全覆盖并免费开放。全面参保计划提质增面,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发放低保金11.79亿元,累计救助369万人次。

城镇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萧县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和信访平台有序设立,网格化管理体系日趋完善,村级为民服务中心规范运行。推深做实讲说送、信访积案三集中等活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实现常态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创新重点项目推进体制机制,营商环境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证合一落地见效,十三五期间共签约项目294个,总投资535.65亿元。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实现长三角区域政务服务异地可办。人民政协作用有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法治萧县建设取得新进展,荣获安徽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高。2020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33%,宿州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76%,萧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5.53%,与全省水平相差22.8个百分点,与全市水平相差8.23个百分点,在宿州市四县一区城镇化率中排位靠后。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有待加强。

22020年宿州市各区、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对比图

二是农村人口城镇落户意愿不强。农村人口就业技能普遍不高,担心进城落户后工资收入不稳定,面临购房与生活成本增加的压力,影响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中老年人故土难移,大都不愿意将户口迁往城镇居住生活。

三是县域产业发展支撑乏力。城镇经济规模较小、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部分工业企业规模较小,产业耦合度、关联度和集聚度不高,整体工业化带动力不足,辐射带动力偏弱,吸引就业创业能力弱。

四是筹措资金渠道有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项目多、领域宽,资金需求量大,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严重不足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滞后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 发展趋势

未来十五年,萧县将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萧县城镇化将加速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性特征。

新型城镇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等利好背景下,萧县以增减挂、户籍制度改革为抓手,培育提升黄口、张庄寨等中心集镇,萧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呈现加快态势,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将进一步集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近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回流等多种形式的人口城镇化将同步推进。

城镇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城镇开发边界趋于稳定,以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导向,以精致老城、品质凤城为建设核心,推进萧县智慧城市建设,改善城市面貌,推动城市更多转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加快城市更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推动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

省际协同发展持续深化。立足四省通衢、淮海中心、徐州近郊区位优势,萧县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多重战略叠加机遇,主动承接徐州辐射效应,深化交通运输、产业转移等方面对接。锚定向再起航,推进萧县与杭州市拱墅区开展结对合作帮扶,拓展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萧县区域发展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

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老城区、凤城新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镇承载力和吸引力全面增强,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资源资产价值日趋显化,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居民权益平等化,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城镇化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同步,全面对标沪苏浙,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构建一核引领、四轴联动、多点推进(一核:将县城区作为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重点;四轴联动:圣泉大道产城融合轴、萧徐通道生态宜居轴、皇藏大道产业承接轴、符离大道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多点推进:推动形成重点乡镇多点推进)总体格局,促进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高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释放城镇化拉动内需的巨大动能,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为建设一城三区一基地、奋力冲刺全省十强县、全国百强县,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萧县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新型城镇化工作始终,推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始终做到人民的城市人民建、人民的城市为人民,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型城镇化工作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推动城市集约紧凑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营造文化传承和开放包容的城市发展氛围,实现城镇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四化同步按照产城一体、城乡融合、工农互促、信息赋能的总体要求,找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耦合点,最大程度发挥四化同步乘数效应,不断提升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制约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统筹兼顾。梳理全周期管理意识,统筹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坚持新老兼顾、上下并重,统筹经济、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的系统性。

坚持法治思维。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程序的规范化和结果的合法化,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围绕2035年建成现代化美好萧县的总目标,全面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力争十四五末实现四个方面目标。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到2025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全市差距进一步缩小,城市用地效率显著提升,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不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力争到2025年,萧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率先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的主载体。

——新型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县域一核引领、四轴联动、多点推进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品质全面提升,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的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持续增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1 萧县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

2020

2025

指标属性

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5.5

43

预期性

2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3:1

2.23:1

预期性

3

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

100

100

预期性

4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2.5]

预期性

5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6

98

预期性

6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

 [1.2]

预期性

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

-

 [1]

预期性

7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95.1

95.7

约束性

8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71.37

约束性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

8

约束性

9

绿色社区建设比例(%

60

预期性

10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62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11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70

90

约束性

12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35.66

40

预期性

注: [ ]为五年累计数

力争到2035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体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确定。城镇化格局成熟定型,城市规模结构科学合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发展。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功能品质更加完善,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成为城市普遍特征,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第三章 提高农业人口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稳妥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配套政策体系,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第一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落户。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推动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率先在城镇落户。尊重农业转移人口在城落户意愿,进一步优化一站式服务,提高城镇落户便捷程度和服务水平。规范设置公共集体户,鼓励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集体户落户。完善居住证制度,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提高居住证持有人城镇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务的实际享有水平。统筹做好人才引进、房地产调控等相关工作。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结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契机,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全面推进创业江淮计划,支持有能力的农民工就近自主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创业补贴范围,降低创业成本,帮助创业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聚焦新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与市场需求契合度,每年培训农民工2000人次以上。健全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完善以企业、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等培训机构为中心的培训体制,加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企业定岗培训,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农民工创业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加速推进撤县设市步伐。不断推进撤县设市工作,提高城镇非农产业人口数量,促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加强圣泉镇、孙圩子镇、酒店镇等乡镇撤乡设镇后续工作,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农村社区试点建设,推进村改社区工作。发挥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重点突出龙城镇、黄口镇、杨楼镇发展带动作用,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第二节 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强化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保障。有效落实上级《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关于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细则》等文件,依据城市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和随迁子女就学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中小学校,加强城镇人口密集地区学校建设,扩大教育资源并统筹配置。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享受教育权利,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持续加大教育经费保障,加大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流入地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

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卫生健康保障。根据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及分布,推动城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把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聚居地疾病监测、疫情处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落实免费救治救助相关政策。

强化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以推进新市民进城购房为重点,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制度。拓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渠道,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增加面向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住房供给,扩大原有廉租房制度覆盖面,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鼓励企业建设集体宿舍,将更多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纳入保障范围。

巩固提高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积极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鼓励和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保,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加强执法监督,全面落实企业为农民工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的责任,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社保权益。

第三节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机制

完善进城落户农民农村资产权益。逐步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相关权益退出机制,积极引导和支持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相关权益,促进相关权益的实现和维护。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资产等权益,探索农村三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加快完成全县各类农村资产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转移备案证制度。鼓励依托增减挂钩、土地整治等项目建立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

坚决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强化劳务派遣用工监管,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劳动用工指导,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加大对拖欠工资企业行政处罚力度,引导萧县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工提供支付劳动报酬、给予社保待遇、工伤赔偿等法律援助服务,并采取优先受理、优先指派、时时督导等方式确保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的畅通。

第四章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形态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高质量的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加速新型城市和特色城镇建设,全面提升萧县综合承载能力。

第一节 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大格局。充分发挥萧县苏鲁豫皖四省通衢、淮海经济区中心、徐州市近郊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快推进萧县-铜山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持续深化萧县-泉山跨行政区产城融合发展合作,主动承接徐州辐射效应,深化产业转移、生态旅游、交通运输等方面对接,加速融入徐州都市圈,坚持东向发展,打造徐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先行区。充分发挥萧县劳动力、消费市场等优势,积极抢抓融入淮海经济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高水平推进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加速推进宿杭结对帮扶——萧县-拱墅对接合作,进一步加强萧县与沪苏浙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

构建县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着力构建县域一核引领、四轴联动、多点推进的空间发展格局。加速推进龙城老城改造,重点补齐城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短板,推进凤城新区建设,完善新区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推进现代化城区建设。依托高速、国省道等快速通道,积极推动县城中心城区与徐州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联动发展。重点突出优四大片区差异化发展,大力推动黄口、杨楼、张庄寨等西部乡镇发挥人口优势、农业优势,打造优质粮食与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区。依托官桥、庄里等乡镇自然生态、人文底蕴优势,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区。充分发挥圣泉镇区位优势,加强与徐州淮海国际陆港产业联系,打造县域产城融合区。大力推进白土镇发挥萧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优势,积极对接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接徐州市产业外溢,发展绿色、清洁、高端产业,打造融徐发展先行区。力争到2025年,全县建成80平方公里的城镇建成区。

3:县域空间发展格局


第二节 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打造舒适便捷的宜居城市。以新老双城建设为核心,加快补齐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短板弱项。积极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改造、城市交通路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镇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强化小街巷、农贸市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及主次干道等沿线环境卫生整治。加速推进品质凤城建设,完善凤城新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布局行政商务、生态宜居、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核心功能。加快推进城镇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设施、市政道路、绿道绿廊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安全(消防)通道、救护通道、避灾通道、公共空间建设。

打造动能强劲的创新城市。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积极对接和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效应,积极宣传推广萧县各项优惠政策。加强与上海市、杭州市、徐州市等城市的交流对接,大力招引沪苏浙发达地区外溢型科技创新企业。强化外来投资企业项目全周期全流程贴心服务,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公平竞争审查,全力确保市场主体活力,倾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同城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抢抓安徽省一室一中心建设机遇,强化与张江科学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平台对接合作。聚焦萧县防腐蚀产业、功能性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主动对接中科大、合工大、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装甲兵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创新型产业研发平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151”工程、科技小巨人扶持计划、百企领军”“千企竞发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打造--人才链,深入实施江淮英才计划和省市人才30,加快实施创新人才、团队引进培育计划;探索建立创新型科技人才信息库,聚焦科技创新领域,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训运作机制,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和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激励,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和人才工作专项基金,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完善人才系统化服务。

打造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城市。强化城镇绿色空间建设。坚持皇藏峪、黄河故道湿地、凤山森林公园、梅山森林公园以及永堌水库、五眼泉水库等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筑县域绿色生态屏障。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重点推进以城镇周边和城郊接合部位的森林环城建设,推进城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推进城镇道路、河流、水渠的环城林带生态绿廊建设,构建环城生态屏障。持续实施绿色家园工程,推进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创建活动,鼓励小区拆墙增绿,扩大城镇绿化覆盖面积,提高城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自维持能力。全面开展城镇环境保护。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严格执行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对大气污染排放工业企业,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改提升等措施。加强工业废气排放、煤炭消费总量、机动车污染、各类扬尘污染、露天焚烧五控等措施,推进城市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加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确保萧县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持续推进县域城乡饮水安全、重要河流、工业、城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五治。加强城区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监管力度,以及排污河口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用地退二进三治理修复为重点,开展不同污染类型的土壤治理修复试点示范。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改善能源结构,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努力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绿色转型。推广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推进绿色改造和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装配式建筑、节能门窗、绿色建材、绿色照明,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改善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出行条件。强化资源节约利用,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完善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倡导城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完善城镇医疗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处置设施。

打造魅力彰显的人文城市。推动历史文化传承,充分挖掘萧县孝善文化、汉文化、陶瓷文化、书画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等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对金寨遗址、白土萧窑遗址、欧盘遗址、花甲寺遗址等文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打造大皇藏倒流河文化遗产旅游观光带,重点推进水墨圣泉古镇景区、龙城画派萧窑文旅、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等项目建设。加强文物古迹保护,重点对老县政府礼堂、西关面粉厂、军供粮仓库等未开发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加强历史建筑确定保护工作,推动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全域数字化管理。塑造城镇特色风貌,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实施城市记忆工程,重点挖掘淮河文化、汉文化的城市根脉,打造一批历史人文景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镇建设。在旧城改造中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加强城市设计引导,促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衔接,将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绿化景观等要求纳入规划条件。强化对城市形态、城市轮廓、建筑景观与色彩、标志系统等要素的建设引导,鼓励凤城新区建设融入萧县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元素,加强标志性建筑设计,打造城市建筑精品,彰显萧县汉风雅韵的城镇特色。禁止拆真建假、以假乱真,严禁随意拆除老建筑、大规模迁移砍伐老树,严禁侵占风景名胜区内土地。鼓励城镇文化多元化发展,大力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速推进萧县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向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迈进,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城镇居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顺应现代社会对娱乐的多样化需求,精心培育现代时尚的都市文化,着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鼓励将文化创意引入旧城改造之中,打造更多具有萧县特色的文化品牌。

打造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系统,加快5G网络规模部署,优先推进车站、社区、商场等重点区域5G基站和配套网络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充电基础设施等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改造,优先推进交通、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数字终端、系统改造建设,建设智能停车设施、智能电杆等感知终端,健全城市泛在智能感知网络。加快实施新基建+”行动,推进5G与远程医疗、智慧城市、智慧家居、工业控制等多领域融合应用。推进城市运行一网通管借力数字江淮建设,加快建设萧县城市大脑,积极对接安徽省江淮大数据中心,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提升城市整体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应急处置能力。探索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以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管网、市政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为重点,实施信息化、高效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建立城市公共设施数字档案。建立完善覆盖全县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库,以及电子证照、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社会信用等主题数据库。推进全县数据资源的整合,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切实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各部门的资源的交互使用和全面共享,并加强与省、市的资源对接和交换,实现数据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系统协同、业务协作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推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大力发展惠及全民的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出行、智慧楼宇、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医保、智慧文旅、智慧人社、智慧气象、智慧广电、智慧停车、智慧安防等智慧便民场景应用。

打造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健全城市风险治理机制,完善城市常态化风险管控和治理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疫情预警、救治、应急处置机制,健全重要应急物资收储调配机制、基本生活用品供应保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宣讲教育,健全防灾减灾演习机制。全面推开城市体检,找准城市病根源,系统、科学、精准进行风险治理。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完善救灾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相衔接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应急广播建设,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合理规划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强化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和设施的应急避难功能。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健全防灾减灾演习机制。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区域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机制,落实卫生健康综合执法监督联动协调机制。完善传染病监测哨点布局和信息直报系统,同时在重点交通场站、学校、社区和农村等场所建立监测哨点,形成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智慧化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加快实施县级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完成县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7大能力(发热门诊、可转换病区、可转换ICU、生物安全实验室、传染病检测、医疗废弃物处理、急诊急救)建设,推进县疾控中心改扩建工程。储备应急防疫空间,确保改建新建的大型公共设施具备短期内改造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的条件。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城镇防洪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深入推进废黄河治理工程、城乡防洪排涝工程、永堌水库下泄通道抢险治理工程等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标准,改造老旧破损排水管网,健全定时清淤疏通长效管护机制,基本消除城市主要易涝点和排水隐患,科学布局排水泵站、排水车等应急设施,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滞削峰、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滞体系。

第三节 推动城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结合萧县各城镇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建设规模和县域未来发展需求,对城镇职能和主要产业进行规划引导,力争到2025年,全县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特色鲜明的城镇职能体系,即立足不同城镇禀赋特点,以合理规划、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目标,科学划分城镇空间、产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为吸纳周边农业转移人口和产业发展提供承载地。重点培育发展黄口镇、杨楼镇、张庄寨镇、官桥镇、白土镇、圣泉镇等6个重点镇,按照市政标准改造和完善通信、道路、给排水、燃气、环保等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打造联接城乡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支点。

4:萧县新型城镇化城镇体系图

第五章 加强城镇化产业支撑

着力培育发展萧县特色主导产业,拓宽城镇产业发展渠道,壮大城镇经济实力,优先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壮大新型产业体系,做大城镇产业经济带,带动城镇经济发展。

第一节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聚焦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实施产业补链强链固链工程,依托张江萧县高科技产业园、循环工业园等发展创新平台,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淮海经济区产业转移,加速推进萧县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化、融合化发展。积极培育产业链供应链微观主体,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支持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力争培育出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型企业,壮大优势产业集群。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做专做精,争取在产业链重要节点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县域主导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谋划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产品研发能力,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提高产品附加值。深入贯彻国家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产业发展,推动皖企登云提质扩面,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积极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工业设计中心、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加速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平台载体建设。以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以萧县经济开发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萧县循环经济工业园为基础,设立新型建材产业园、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汽车零配件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不断完善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开发区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推进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第二节 加速服务业提档升级

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围绕建成文化旅游强县目标,着力打造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新兴业态、特色商品、领军企业等5个一批旅游精品。持续推进景区品质提升,扎实推进皇藏峪景区5A创建、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水墨圣泉古镇景区等项目建设,着力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丰富游览内容,提升旅游服务。加快推进萧县全域旅游发展,加强全县重大文化品牌和文化项目建设,提升萧县伏羊节、萧县书画艺术节、葡萄采摘节等节庆活动影响力。积极引导各乡镇实施打造乡村旅游村镇建设,打造一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示范点,积极谋划城区文旅融合项目,推动岱湖、新文化场馆、画家村等项目落地。推动萧县书画文化与萧窑文化等传统文化融合创新发展,打造集书画流派融合陶瓷文化的高端艺术瓷文创产业链。整合县域书画产业资源,开展农民书画家培训,打造农民书画产业园,积极开拓萧县书画产业线上线下市场,定期举办区域大型综合性书画艺术节庆活动,促进县域文创文旅融合提档升级。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速赋能。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润滑剂”“加速器作用,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引领生产方式智能化变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紧抓邻近徐州国际淮海陆港发展优势,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升物流产业信息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构建公共物流仓储配送体系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两大体系,为各主导产业项目做好物流配套服务。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需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研发服务体系,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赋能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速增效。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导向,积极培育商贸服务、健康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普及应用,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拓展适合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水平和发展效益,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地摊经济。大力发展新零售,鼓励大型超市、电商平台、社区生鲜连锁店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升级改造现有商业街区、大型体育场馆等商贸服务设施,打造新型消费载体,力争到2025年,建成1个商业综合体、1个省级特色商业街区。

第六章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争创国家级、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第一节 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

健全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放大长三角一体化、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综合效应,增强自身人才吸引力,加快建设全县人力资源服务大市场,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鼓励人才向农村基层集聚,支持来萧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推进以基金+基地”“投资+服务等多种模式吸引人才入乡。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乡就业创业,实施《萧县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引育用留工作暂行办法》,与高校开展对接活动,组织专场招聘会、高校进园区对接交流会等,搭建学院与企业沟通桥梁,共建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深入实施雁归萧县人才回引工程,畅通县外在编在岗人才回乡建功立业渠道。完善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发挥张江萧县高科技园、黄口镇农民工创业园等产业平台作用,为返萧民工提供多渠道就业空间,有力支持民工返乡创业。

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推进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萧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运营,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深化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探索宅基地置换、废弃宅基地处置等有效方式,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采取出让、租赁、入股等方式,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闲置、废弃以及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复垦。

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加快编制《萧县惠农支农资金政策明白纸》,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推动各项惠民政策有效落实落地。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支持乡村企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培育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强化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业信贷保险业务覆盖面,提升农村金融供给效率。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提高涉农贷款比例,确保涉农贷款总量持续增加,完善农村金融网点布局,推广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稳妥探索农房抵押贷款、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等农村抵质押产品创新业务,逐步扩大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支持农村多种渠道融资。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推动农业保险和农村小额信贷相结合。

第二节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路、水、电、气、通信);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统筹城乡基本医疗服务;统筹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公共文体服务供给,构建县城中心城区15分钟文化圈、乡镇30分钟文化圈。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城市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重点乡镇延伸,形成县城-重点乡镇-重点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完善通信、供电、供水、排水、供气、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乡村交通道路建设,高标准建设四好农村路,构建县乡村三级路长制体系,全面加强道路管理工作。以城乡客运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优化客运场站布局,形成以萧县客运站为中心、各乡镇客运站为支点、农村站场为基础的客运场站体系。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以县、镇、村农家店为基本单位的小超市、大连锁农村市场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的小网点、大网络现代流通网络。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完善最先一公里产地预冷设施。实施数字乡村行动,推动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农村布局。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管护运行机制,落实管护责任。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以公办园为主导、普惠园为主体、民办园为补充,加大乡镇中心幼儿园投入,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加快乡镇幼儿园扩容建设,优化学前教育师资力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行控辍保学责任制度,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义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机制,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工作,探索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建立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制度。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撤并农村部分高中,坚持多渠道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推动城区高中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特色专业建设,积极对接徐州、合肥等地职教资源,深化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推动教学资源上云,通过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等方式,实现城乡结对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

统筹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加快构建高效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支持县级综合医院创建三级综合医院,推动萧县疾控中心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凤城医院建设,尽快启动县医院、中医院二期建设项目,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能力。高水平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流动,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全面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对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和政策支持,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大力发展智慧医疗,促进卫生健康全面数字化转型。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开展中医药四名(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工程能力建设,推进萧县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战略,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讲好萧县中医药故事,打造具有萧县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学术流派——龙城医派,着力推进龙城医派中医药文化街建设,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成果。全面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

统筹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立养老机构综合监管机制,实施智慧养老民生工程。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设施改造,强化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供养人员兜底保障,建设至少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供养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综合性养老服务,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提高养老机构医疗护理能力,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提倡社区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机构有机整合。发展乡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落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

统筹城乡公共文体服务供给。充实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加快萧县六馆一中心建设,提升萧县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智慧博物馆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书香萧县建设,组织开展全民群众阅读活动,深入推进文艺演出、数字文化、科技普及、优秀文化遗产等活动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构建县城中心城区“15分钟文化圈、乡镇“30分钟文化圈。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供给,鼓励乡镇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科学文明地开展体育活动,打造城乡“15分钟健身圈

第三节 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扎实推进田长制工作落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打造皖北大粮仓。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施种子提升工程,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打造辣椒种子优势区域良种繁殖基地,建设萧县种业强县。加快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农资供应、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

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集聚化、基地化发展,大力发展萧县葡萄、胡萝卜、芦笋、萧国圣桃、辣椒及杂交辣椒种、皖北白山羊等特色产业,分区域重点支持五彩农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加大萧县葡萄、萧县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资源整合,努力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品牌,力争每年创建1个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省级名牌农产品,五年创建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立足萧县特色资源,拓展乡村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补链强链,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强县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精深加工转化率,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依托皇藏峪、天门寺等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开发休闲农庄、特色民宿、户外运动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一批优秀旅游乡镇、旅游示范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建设产业发展平台载体,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创业园建设,加快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依托微博、抖音等直播平台,打造直播+扶贫+产业等形式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模式。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并促进其转移就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开展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重点支持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养殖户+合作化养殖小区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完善农地股份合作社土地入股收益保障机制。深入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百千工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订单式、全托式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重点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秧苗统育统供等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支持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农民土地,形成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

第四节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措并举,统筹拓展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统筹推进萧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常态化开展“2+N”主题招聘、百日千红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就业援助月活动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构建智慧就业系统,促进招聘单位与求职者快捷有效对接,打造萧县三公里就业圈,推动形成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动萧县开展跨地区劳务对接机制,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劳务信息化对接合作,积极组织农民工外出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积极探索建立合作培训机制,加强产业引导,组织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效落实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完善生产者补贴制度。对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鼓励探索将其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第七章 构建城市整体智治现代化治理体系

聚焦空间治理、社会治理、行政管理、投融资等领域,以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为核心路径,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强化空间治理

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人口变动和产业发展趋势,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定位、规模体量、空间格局和开发强度。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绿色低碳、人文传承等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促进城市用地功能适度混合,合理设定不同功能区土地开发利用的规范性要求。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管,确保依规划进行开发建设,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合理增加规划弹性,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强城市空间开发保护的底线管控,统筹划定三区三线,确定重大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明确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防止摊大饼式扩张。统筹龙城凤城、生产生活生态、地上地下等空间开发利用。强化存量空间更新指引,合理控制龙城开发强度,增加口袋公园、街心绿地、慢行系统等公共空间。推动凤城新区工业、商务、文教、生活、行政及交通等功能科学衔接与混合嵌套,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建立地下空间开发体制机制,推行分层开发和立体开发模式。合理提高路网密度,鼓励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

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量投放与存量盘活利用挂钩机制,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健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存量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建立工业用地产出效率激励机制,提升工业用地容积率,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供应机制。提高低效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建设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因地制宜增加城市居住用地比例,保障与城市人口规模需求相适应的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文化体育及菜市场、停车场等民生类设施用地供应。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复合功能用地供给。

第二节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各类组织积极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管理创新,推动城乡社会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基层下移。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创新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建成信息服务网络互联互通的社区智慧治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提高社区治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充分整合业委会成员、社区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等各种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生活服务等功能设施,构建24小时生活链和15分钟生活圈,创新开发社区协商议事、政务办理等线上应用,完善社区应急组织体系和工作预案,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探索配置社区律师、社区心理咨询师、社区矛盾调解员等。落实《安徽省皖美红色物业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推动物业服务覆盖全面居住小区,提高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第三节 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坚持以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办法优化政府职能配置,科学配备、动态调整人员编制,优先满足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用编需求。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强化城市管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明确执法权责和行为规范,提升执法人员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水平。推动按照城市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

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全面推进政府履职和政务运行数字化转型,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皖事通”APP、自助服务等,统筹推进全县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建设,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强乡镇基层政务服务能力提升,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就近办、向基层延伸窗口办。积极开发建设便民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场景,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全归集、全打通、全共享,全面提升政府履职效能。

第四节 创新城市发展资金保障机制

创新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政府资金使用方式,统筹安排财政资金投入、政府投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加大对符合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城市补短板项目的支持力度。创新城市投资运营模式,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和土地潜在价值挖掘相统筹,提高收支平衡水平。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开发建设运营,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做精做细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县域小法人银行,壮大服务城镇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引导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满足城镇化进程中多样化、个性化金融需求。

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加大预算管理公开改革力度,强化预算编制指导,落实县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深化预算信息公开,提升预算全面性、规范性和透明度,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健全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健全以地方政府债券为主体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坚决防止因新型城镇化建设而新增隐性债务。建立健全城市政府信用评级和投融资风险定价机制。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机制,统筹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协调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各部门需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协调,依据本规划细化工作方案,落实相关政策,研究确立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年度计划,落实责任分工,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二节 完善配套政策

建立健全相关地方性财税、科技、人才、用地等规章制度,加强各部门间的政策协调,形成相互衔接、务实管用的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重点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改革、产城融合及园区转型、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城乡统筹等领域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积累实践经验。

第三节 完善监测评估机制

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建立常住人口常态化统计机制,强化日常监测和督导,跟踪和督查检查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展情况,及时发布城镇化监测评估报告,准确反映城镇化发展进度。建立健全萧县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规划任务举措落到实处。

 


《萧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和依据

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宿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县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了《萧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

二、制定意义及总体考虑

一是合理设置指标。县发展改革委会同牵头指标的相关县直单位认真研究论证,五年累计数指标均结合萧县实际设置。其中,《规划》明确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的35.53%提高到2025年的43%、提升8.53个百分点。考虑《规划》指标目标要科学制定实施,结合萧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增长规律,同时体现跳起来摘桃子原则,力争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是构建发展格局。着力构建县域一核引领、四轴联动、多点推进的空间发展格局。重点突出优四大片区差异化发展,大力推动黄口、杨楼、张庄寨等西部乡镇发挥人口优势、农业优势,打造优质粮食与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区。依托官桥、庄里等乡镇自然生态、人文底蕴优势,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区。充分发挥圣泉镇区位优势,加强与徐州淮海国际陆港产业联系,打造县域产城融合区。大力推进白土镇发挥萧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优势,积极对接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接徐州市产业外溢,发展绿色、清洁、高端产业,打造融徐发展先行区。

三、起草过程

20228月,县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由编制单位、相关县直单位参加的新型城镇化编制工作座谈会,安排启动规划编制工作。9月初完成《萧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初稿。对照编制单位提供的材料清单,进一步吸收了县直单位意见建议。经修改完善后广泛征求了有关县直单位意见建议,并进一步充分吸纳完善,形成目前的《萧县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