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萧县残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为统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目标,以党建引领扶贫,以扶贫统揽残疾人工作全局,坚持“平等、融合、共享、阳光”的工作理念,履行“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责职能,全面推动我县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2020年,县残联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残疾人康复服务、托养服务、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教育资助、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政策措施,扎实推进残疾人各项重点工作。一是着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期间,县残联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多措并举、主动作为。领导班子勇于担当,不辱使命,投身抗疫一线,与社区干部并肩作战,昼夜值守,履职尽责,做到严防严守,确保万无一失。同时,倡导残联系统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县基层残联组织、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朋友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 坚持与全县广大残疾兄弟姐妹同呼吸、共命运,坚持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切实把疫情防控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全县187户贫困精神残疾人送药上门,发放7.1万元应急药物;为杜楼镇所里村被隔离的33名贫困残疾人和亲属隔离的残疾人送去价值近万元的米面油等慰问物资;组织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教师开展线上康复训练200余次,做到“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训”;为7位贫困残疾儿童赠送智能手机和流量包,确保线上康复训练一个不少;代购1万余元的抗癫痫药物免费发给20余名残疾儿童;投入3万余元为我县45名佩戴助听器的残疾儿童更换微晶耳膜、软耳模、导线、电子干燥器、助听器麦克风、助听器电池等设备;为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残障家属上门服务48人次,发放轮椅32辆、助行器9件、坐便椅3个、拐杖7副、助听器6台和价值2万余元的精神、癫痫病治疗药品;网上受理业务152件,电话咨询65人次;参与安徽省残疾人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网络招聘会,积极协调5家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通过互联网和电话预约,采取“不见面”方式,为97名残疾人办理或换发了残疾人证;组织撰写疫情防控相关信息50余篇,其中1篇在新华网刊发,9篇登上了《学习强国》,13篇被安徽日报、中安新闻、徽风皖韵等省级媒体刊登,20余篇被市县各类媒体采用。二是大力实施惠残民生工程。转介安置335名残疾儿童在省内外49家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其中105名残疾儿童在我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2042名贫困精神残疾人领取了药费补助,超任务742人;精准康复服务率和辅具适配率分别达到99.75%和100%;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928人;为67名脑瘫儿童进行假肢矫形器适配;积极配合县民政部门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三是深入推进脱贫奔康行动。组织开展以“问健康、问需求、问发展”和“送关爱、送服务、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三送三问”大走访活动,遍访全县955人未脱贫残疾人家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实施“阳光家园计划”,机构托养服务20人,居家托养服务140人;将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一级残疾人安排卫生院或敬老院集中供养;为212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发放生活补助124.85万元;扶持残疾人个人创业215人,阳光大棚45人,发放扶持资金87万元;督促县内24家企事业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54人;开展残疾人就业援助、就业招聘、网络招聘等专项行动,组织5家爱心企业多方位提供残疾人就业岗位;在全县范围内开设9期残疾人实用技术、妇女编织、电焊技能等培训班,共培训700余人,帮助300余人进行了灵活就业、自主就业;组织开展以“助残脱贫、决胜小康”为主题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举办残疾人自强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进一步激发了残疾人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四是持续落实政策保障措施。扩大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为符合条件的90户重度残疾人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为1054户有需求的残疾人进行辅具适配;在全县范围内实施残疾人证办理和更换盲点清零行动,开展残疾人证办理和更换“送到家”服务活动,截止目前共为全县8200办理和更换了残疾人证,确保残疾人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残政策。
下步工作推进措施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及时传达学习、贯彻落实。认真谋划残疾人“十四五”规划,打好“六稳”“六保”工作组合拳,全面促进残疾人在就业、民生等领域的稳定发展,一是多渠道推动残疾人就业创业。结合我县残疾人就业需求和产业特点和当前残疾人就业形势及国家扶持政策,针对在就业年龄段尚未就业残疾群众,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实用技术、电子商务、辅助性就业、妇女编织、青壮年扫盲、盲人按摩、电焊技能等培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全面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关于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总体方案》(发改价格规〔2019〕2015号)文件要求,加强与财政、税务等部门协调沟通,实施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推进残疾人就业援助月、就业招聘、网络招聘等专项行动,协调爱心企业多方位提供残疾人就业岗位,为残疾人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注重挖掘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中涌现的各类先进典型,在贫困残疾人中积极弘扬自强不息精神,激励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提振信心,实现脱贫奔康。二是多举措推进“讲说送”专项行动。为切实保障残疾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统筹协调相关力量,积极探索“访调对接、访调共济”相融合的化解信访矛盾纠纷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机制;做好信访维权工作,坚持领导信访接待日和带案下访制度,通过领导班子轮流接访、党风政风热线和12345县长热线等途径,不断畅通残疾人信访渠道,引导残疾人依法合理表达诉求;针对残疾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办理和更换残疾人证问题,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全面提升保障服务、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依法享受各项惠残政策,推深做实我县“讲、说、送”专项活动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三是多方位实施惠残民生工程。本着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刻不容缓的原则,持续发力、统筹推进,扎实做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确保应救尽救,应助尽助,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努力实现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按照《关于印发萧县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和贫困精神病药费补助兜底服务实施方案的通知》(萧政办秘﹝2016﹞35号)规定,对全县贫困精神病人药费补助对象继续实施兜底服务,切实保障我县贫困残疾儿童、贫困精神病人享受惠残民生政策的合法权益。四是多层次构建“医养康”模式。按照“保障基本、统筹发展,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本原则,把保障残疾人健康养老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残疾人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康复保健“医养康”三者相结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助残服务需求,提升老年幸福生活指数。加强与卫健、民政等部门协作,将医疗室、托养室、康复室,分工明确又联为一体。配备日常起居的轮椅、床、淋浴器、坐便器等相关设备设施。资源整合后,设置日间照料床位和全托床位,为农村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或短期托养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引导社会力量运营等方式,为残疾人提供助餐、助浴服务等,补齐残疾人现实养老服务短板。服务人员,除了现有乡村医生外,还要招聘具有专业化康复护理人员、康复理疗师,满足残疾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五是多角度谋划残疾人“十四五”规划。做好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兼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要及时掌握残疾人口的变化特征,要真实了解残疾人群体需求特征,坚持弱有所扶的原则立场,促进残疾人事业与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重围绕“十四五”时期应重点关注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料、促进残疾人就业、加强农村残疾人服务等重大民生问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谋划建立更为完善、更为健全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应向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发展,残疾人权益保障应向精准化、法制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