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户”是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新群体,主要是指年人均纯收入虽然高于国家扶贫标准、但处于相对贫困状况,在进行贫困户识别时,未被纳入贫困户的农户。贫困边缘户虽然人口较少,但是一种普遍现象。相对集中在年老体弱、残障失能和有长年患病人口的农户之中。其共同特点是家庭多数成员劳动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就业难度大,收入不稳定,子女赡养及抗风险实力弱。如何建立贫困边缘户帮扶和增收长效机制,激发其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有效防止致贫的活力,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建议:
一是建立技能培训机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议涉农部门以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制定贫困边缘人口技能培训方案,定期入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农村创业指导,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边缘人口实现全覆盖式培训,使之掌握一定的谋生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建立有效帮扶机制。要逐户明确帮扶责任人,政府应出台一些针对贫困“边缘户”在社保、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吸纳贫困边缘人口就业,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人士以来料加工、订单收购等方式,组织贫困边缘人口从事手工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简单加工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对村集体企业吸纳贫困边缘人口就业的,享受国家相应优惠政策;对有能力和意愿开办便民商店、网店,需要资金扶持的,比照贫困户帮扶政策,由银行及时提供小额贷款。
三是建立完善防贫保障机制。村级要强化干部定期摸排和问题反馈责任,完善防范“边缘户”致贫监测预警机制;民政部门的低保制度要与边缘户扶持政策有效衔接,对边缘人口中符合低保、特困供养条件的,应及时纳入低保和特困范围,采取低保、特困兜底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发改、扶贫部门要搞好贫困“边缘户”脱贫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的有机衔接,保持各项扶贫政策的持续性,保障贫困边缘户家庭年人均收入稳定增长。
贫困“边缘”群体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政府扶持救助的同时,也要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通过帮扶、共建、献爱心等多种渠道或方式,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精准提供“一对一”“点对点”“定制化”等贴心帮扶,真正拉他们一把,远离贫困“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