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审计全覆盖的推进,审计项目和任务逐渐增多,审计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的矛盾尤为突出,对审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审计人员不断积累业务和法规知识,加强审前调查和审后研究工作,注重审计探索和创新,不断加强审计质量管理。
认识审前调查意义。做好审前调查可以多角度、全方位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职责职能、业务开展、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建章立制等基本情况,把握薄弱环节,梳理工作要点,为撰写审计实施方案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进而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如经济责任审计,不同部门涉及主要业务均不相同,通过审前调查,详细了解各个部门主要职责、内设部门及下属单位,以及该部门主要业务的内容及开展情况,预判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有目标、有重点的开展审计工作,强化审计工作质效。
确定审前调查内容。审前调查的内容应围绕审计目的展开,对同一被审计单位侧重点不同,所调查的内容、范围也会不同。如预算执行审计,主要看其预算编制情况,预算执行率等;经济责任审计则涉及年度更宽,重点在于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
选取审前调查方式。一是运用网上查询,加强信息收集。对于有些被审计单位,如果有自己的网站或网址,便可直接从网上获取被审计单位的单位简介、主要职责、人员配置等相关资料,该方法方便快捷;二是多方调查了解,拓宽审计思路。可以与被审计单位的上级、监督单位联系,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动态,获取问题线索,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收集更多的信息;三是分析现有资料,确定审计重点。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报表数据、账户结构和相关经济活动的分析,揭示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数据异常等因素确定审计重点。
注重审后研究工作。审计人员要在现场审计完成的基础上加强审后分析研究工作,将“研究型”审计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通过对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弄清问题本质、分清问题主次,在精准高效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可落实、可操作的审计建议,同时加强审计后续整改的督促工作,确保审计监督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