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萧县动态 > 媒体关注

安徽萧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走好乡村振兴路

发表时间:2020-07-07 09:43 信息来源:萧县发布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安徽省萧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安徽省深度贫困县。近年来,萧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实际,精准施策,狠抓落实,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4月29日,经省政府批准,萧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五个一”推进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围绕“融入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思路,坚持“五个一”模式,实现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互融共赢。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推深做实“五结合五整治”专项行动,常态化落实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工作,全县2418个基层党组织全面达标;实施“1+2”结对帮扶机制,全力打造48个基层党建示范点和100个最强党支部,69个中间党支部实现提档升级。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严格落实发展党员“1+9”制度和负面清单制度,确保发展党员质量有保障、全程受监督、倒查有依据。持续推进“强化党员意识,助力脱贫攻坚”工程,600名党员干部“结亲”3380户贫困户。一项产业就是一条路子。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支部+扶贫车间”等模式,通过支部领、能人带、群众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县8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25万元以上。一支队伍就是一套服务。积极探索为民服务“送到家”长效机制,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523个、党员先锋队495个,近2万名党员深入4090个网格,采取结对帮扶、上门解难、政策宣讲、义务劳动等方式开展志愿服务6000多次,累计为贫困户代送邮寄包裹7.6万余件、代购农资4600余次、代售农产品9.2万吨,为3250户贫困群众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为脱贫攻坚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一套机制就是一项保障。出台《萧县干部正向激励关怀实施办法》,制定乡村干部关心激励“硬核”措施,对扶贫成效显著的村,在“两委”正职年均报酬较去年同比提升20.59%的基础上,绩效提升60%;实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疾病身故险、医疗保险全覆盖办理,切实解决干事创业后顾之忧。

“五彩”扶贫产业助农稳定增收脱贫。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萧县葡萄、胡萝卜、辣椒制种、芦笋、白山羊等特色产业,打造紫、黄、红、绿、白“五彩”扶贫产业品牌。在大力推广“四带一自”模式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经营主体+科研院所+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吸纳务工、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6.1万户贫困户稳定脱贫。“萧县葡萄”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面积10万亩,认证产量15万吨,白土镇张村的“阳光玫瑰”葡萄获2019年中国葡萄产业科技年会“鲜食葡萄评比大赛银奖”;胡萝卜种植达10万亩,“孙圩红”胡萝卜成为国家认定的绿色食品,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辣椒制种面积近1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辣椒制种基地;白山羊饲养量80万只,萧县“伏羊宴”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有“蔬菜之王”美誉的芦笋种植规模已超1万亩。

“五个一批”打造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圈”。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针对因家有老弱病残、需要兼顾务工务农、自身就业能力弱等不愿或不能离乡就业的贫困群众,实行分类施策,按照“五个一批”路径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技能培训就业一批。通过到村调研、电话询问、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摸清培训需求,实行定向、订单、订岗培训,量身定制培训“菜单”,做到“培训一批、就业一批、脱贫一批”。县内企业安置一批。全面摸排贫困劳动者和县内企业务工需求信息,通过“送岗位、送信息下乡”就业扶贫招聘会、“村村通”广播大喇叭、“萧县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号信息推送等方式,搭建县内企业用工和贫困劳动者就业务工“信息桥梁”。扶贫工厂安置一批。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充分利用闲置办公用房、企业厂房、学校房屋等,组织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镇村创办扶贫工厂,173个扶贫工厂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580人。产业园区安置一批。依托葡萄、胡萝卜等特色主导产业,采取“园区+贫困户”模式,87个扶贫产业园带动1203名贫困人口就业。同时立足实际,整合3.75亿元资金,分区域建设4个扶贫产业基地,打造服装、纺织、手工编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预计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500人。开发岗位安置一批。创新开发“养老、托幼、助残”等互助岗位,为老弱病残幼等特困群体提供日常照料、就医护理、助残服务、代办事项、情感疏导等服务,既让上岗的贫困户就近就业脱贫,又使被服务的困难群体脱困。萧县扶贫互助岗做法在全省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作典型经验介绍。

“五个强化”发挥扶贫项目资金实效。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出台《萧县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萧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扶贫项目及扶贫资金全过程管理。强化上下联动。县乡村三级各司其职,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主管部门对本部门脱贫攻坚项目申报、批复、资金拨付等负总责;乡村两级抓好项目安排、实施和竣工验收等工作落实。强化培训指导。绘制简单实用可操作的户项目申报流程、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模版统一指导,采取“业务培训+现场指导”方式到镇到村面对面培训指导。强化阳光公开。严格执行“三公示一公告”制度,推广“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群众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将群众的“身边人”打造成流动的资金项目“公开栏”、扶贫政策“宣传栏”,打通扶贫项目资金落实的“最后一厘米”。强化监督检查。各村均成立由村干部、监督委员会成员、群众代表组成的扶贫项目监督小组,监督扶贫项目实施全过程。萧县扶贫项目资金做法分别在全国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资金监管培训班,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举办的脱贫攻坚干部培训班作经验交流。

“五大行动”推进物质精神双脱贫。宣传引导行动。通过广播大喇叭、“面对面说扶贫”、扶贫戏巡演等方式把扶贫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做到家喻户晓。典型评比行动。通过设立孝善基金、孝善“红黑榜”,定期评比表彰“好媳妇”“好婆婆”“孝善之家”“五净一规范”家庭、文明家庭、自强自立脱贫示范户等选树脱贫攻坚典型。示范引领行动。通过县级媒体开设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专栏、道德大讲堂、乡村公示栏等大力宣传报道先进典型,传递脱贫攻坚正能量。技能培训行动。立足“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理念,开展送政策到村、送培训到家、送岗位到户“三送三到”活动,让贫困群众有“一技之长”。参与自治行动。建立完善村级“一约四会”,引导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通过扶贫互助岗、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农村环境整治“大锅菜”等引导群众参与劳动获得收入,提升脱贫致富精气神。

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今年以来,萧县立足县域实际,突破县域思维,坚持东向发展,布局实施“四轴”联动,全力融入长三角和淮海经济区。最近,萧县入围安徽省县域经济总量2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