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萧县动态 > 媒体关注

人民网:“宿”说平安|王一水:社区矛盾“解铃人”

发表时间:2023-09-12 09:14 信息来源:人民网 初审:萧县发布 复审:萧县发布 终审: 萧县发布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要不是一水哥,这事想办成,难!”日前,说到社区“老王调解室”负责人王一水,丁里社区老集自然村朱君满心地佩服。

今年3月,老集村南巷口要铺水泥路。本来的一件好事却“败”在了几户人家的邻里纠纷上。好在,最终经王一水的不懈调解, 一条便民的水泥路开通了,另一条邻里之间的“心路”也顺了。

如今,在宿州市萧县丁里镇丁里社区,67岁的王一水,俨然成了村民心头的一杆 “公平秤”。

虽然从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退休多年,在村民心里,这位个头中等、皮肤黝黑的老人,说话的“分量”依然不减。村民不论是遇到邻里、家庭等鸡毛蒜皮的小纠纷,还是遇到宅基地、土地、经济赔偿等大矛盾,都爱找他解心结,化纠纷。

“以前村民遇事都去找镇里,现在都来社区。只要找到咱的,基本上九成都能调解。”对于自己的调解功底,王一水颇为自信。毕竟拥有2000多户的丁里社区,没有上访户,真正做到基层矛盾不上交。

道路通了,心路顺了

说到南巷口的水泥路,朱君的话匣子瞬间打开。

这条好端端的便民路,差点成了横亘于群众心头的“堵路”。“几家邻里不和,左堵右拦的,根本修不通。”朱君回忆,大家啥招都用了,人家就是油盐不进。

“村里也组织调解多次,问题没办法彻底解决。”丁里社区现任党总支书记刘军介绍,无奈之下才特意找来王一水。“他干了四五十年村书记,办事公正,群众威望高,很多人听他的。”

王一水在村里调解。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刚开始一水说话也不管,讲了一天硬是没效果,我都劝他‘实在不管就散’,但一水哥不愿意了,说这铺路是为大家好,要治就治好。他自己不愿意放弃!后来又是一趟趟解释,一遍遍劝说,加上普法,啥招都使了,愣是凭着他这股劲,说通了!”朱君显然没有预料到王一水调解的韧性。

今年3月底,南巷8户11人在协议上按上手印。这条看似修不通的路,最终因王一水的坚持调解,而修进了百姓心坎。

“快”“准”“巧”

调解不好的事,凭什么找到王一水就行?

换言之,在基层矛盾调解中,王一水有什么本事?仅仅只有威望?

“俺调解也没啥大道道,就讲究快、准、巧哩!”日前,操着一口浓重萧县方言的王一水这样总结自己的调解“秘籍”。

“快”是指矛盾纠纷发生后第一时间介入,避免矛盾扩大。

作为拥有5个自然村的丁里社区,不仅人口众多,地势也很复杂,邻里家庭纠纷、土地田间矛盾时有发生。如何以最快时间调解矛盾,是考验调解员的“基本功”。

“俺大叔把小叔的四万四千块钱,借给石婆村的小栓了。俺大叔人走了,他闺女还分这个钱,恁看咋治?”今年4月一天,马井村村民何冬(化名)气冲冲找到王一水,边说边挥着拳头。

村民来“老王调解室”找王一水调解。萧县丁里镇丁里社区供图

“别生气,有啥事,讲来我听听。”看着满脸怨气的投诉人,王一水不慌不忙,安抚着何冬的情绪。

安抚只是第一步。之后,王一水多方调查取证,召集涉事人多次协商,最终既解决了这笔钱归属,又依照农村习俗确定了何冬小叔的赡养人。一件“恼事”变成了一件“好事”。

“矛盾从心生,日子越长,误解越深。”基于此种认知,王一水调解矛盾纠纷从不拖泥带水,“越快,越能讲和”。与此同时,在王一水看来,“准”是要准确找到矛盾原因,对症下药;“巧”是利用各种关系,巧妙解决问题。“矛盾调解可不能生硬,不然容易留‘后遗症’哩。”

既要讲“德”也要有“法”

在王一水的调解字典里,绝不只有威望与技巧,说“法”同样重要。

为提高矛盾纠纷调解能力,王一水一有空就翻阅《土地法》《婚姻法》《劳动法》等各类法律书籍。

学到了,王一水还很快用上了。今年4月,社区里一位村民在私人作坊工作受伤。事后,作坊老板将该村民送到医院,并支付医药费。不过,双方就赔偿金问题始终不能达成一致。

王一水介入后,利用所学法律为双方普及工伤赔偿标准知识。就这样多次走访,两边做工作,最终双方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

王一水喜欢将调解记录在笔记本上。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在王一水的调解室,一个黑色笔记本十分显眼。笔记本上记录了他这几年大大小小各种调解。“有的调解要在本子上记下来,一查就知道。”

人民网安徽频道注意到,多个调解事件里,王一水不仅记录了调解过程,还附有双方调解协议。“调解好了,协议放在咱这,事后他们再有问题,拿出协议一对就知道。”显然,王一水在基层调解中注入了更多的法治精神,让基层的矛盾纠纷既能因德治而“调和”,又能因法治而“解决”。

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心。王一水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长期服务基层一线,深耕群众矛盾调解,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基层矛盾“解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