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萧县张庄寨镇申河村的萧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此起彼伏的虫鸣声从标准化养殖棚里传出。一只只通体油亮的蟋蟀在温控养殖箱中跳跃,工作人员正用玉米粉和新鲜菜叶为它们“加餐”。
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凭借蟋蟀养殖“成本低、效益高、周期短、回报快”的优势,积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以小产业撬动乡村振兴,在申河村蹚出一条党建引领、群众增收、集体受益的共富之路。
党建引领 谋定后动破困局
“我们村位于张庄寨镇最东部,曾因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缺乏像样的产业,多年来村集体收入不到10万元,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萧县张庄寨镇申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肖介绍,没有产业,不仅留不住人,村集体经济也长期停滞,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党组织号召力大幅削弱。
但要资金没资金、要人没人,交通还不方便,能选择什么产业?这成为申河村“两委”长期在思考并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转机始于202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肖在外出学习时发现,蟋蟀养殖投资小、周期短、效益高,日常管理简单。且蟋蟀蛋白质含量高,富含氨基酸,具有药用价值,市场有需求,但全镇乃至全县尚无规模化养殖基地。
“我了解到蟋蟀养殖占地面积小,场地要求不高,闲置的房屋、库房、车间等都能养殖。不受季节影响,只要保持室温在30℃左右的情况下,全年都能循环养殖。恰巧我们村有闲置的房屋,为何不充分利用起来?”张肖告诉记者,回村后,她迅速召集村“两委”成员,不断调研分析论证,最终敲定发展方向——养殖蟋蟀。
说干就干。申河村依托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集中力量盘活存量资产,成立萧县萧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织人员前往云南、北京、山东等地考察并学习养殖技术。2025年初,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养殖棚改造和首批虫卵引进,开始了特色养殖产业促增收的发展之路。
科学养殖 精耕细作增效益
蟋蟀,以玉米面、麦麸、瓜果蔬菜等为主食,蛋白质含量高,油炸后酥脆可口,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为了保证蟋蟀品质,申河村采用绿色、生态的养殖模式,从选种、孵化到养殖、防疫,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据技术员刘世凤介绍,养殖大棚采用双层保温结构,科学划分幼虫区、成虫区和孵化区,100平方米空间可放置12个智能养殖箱,通过温湿控制系统将室温恒定在28℃-32℃、湿度控制在50%-70%,实现“全年无休”循环养殖。同时,密切关注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精心照料每一只蟋蟀,遇到困难就及时请教县里的养殖专家,根据气候特点、蟋蟀生长习性等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再过两天,这个棚里的蟋蟀就可以销售了,生长周期在30天左右。就目前情况来看,收成应该不错,预计1平方米能产15斤左右蟋蟀。”刘世凤边投喂草料边说,“虽然我们刚刚起步,但养殖的蟋蟀具有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很多买家上门来收购,销路不用愁。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1斤蟋蟀能卖到15元。截至目前,已经出栏了3茬,大约有2万余元的纯利润,收益非常可观,预计今年年底就可以回本盈利。”
联农带农 蹚出乡村共富路
蟋蟀养殖产业在申河村迅速生根发芽,其意义远不止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更在于它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紧密联农、有效带农、实实在在富农的新路径。
“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公司运营、群众参与、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有效将村民‘粘’在产业链上。”张肖对记者说,养殖基地的日常管理、饲料投喂、卫生清洁、成品采收等工作,优先安排本村及周边村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和留守妇女前来务工。
同时,申河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定期举办蟋蟀养殖技术培训课程,邀请村民到公司参观,鼓励其利用自家庭院、闲置房屋进行小规模养殖;对有意愿自行养殖的村民,公司将统一提供优质虫卵、技术指导和防疫服务,并签订保价回收协议,解决农户“不会养、怕生病、愁销售”的后顾之忧,带领村民们通过蟋蟀养殖增收致富。
如今,小蟋蟀让申河村尝到了增收的“甜头”,“蹦跶”出了乡村致富的新路径。“我们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通过建设冷库、开发深加工产品等,进一步延伸蟋蟀养殖产业链条,提升蟋蟀的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周边老百姓一起发展蟋蟀产业增收致富。”张肖表示。拂晓报通讯员 周洁 记者 彭序
采访札记:
听,那是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走进萧县张庄寨镇申河村的蟋蟀养殖基地之前,我从未想过,这些夏夜中熟悉的鸣叫,竟能谱出一曲产业致富的乐章。
防虫帘掀开的刹那,密集如潮的叫声不绝于耳。在这里,蟋蟀不再是夏夜鸣虫,而是高度商品化的“经济作物”。生长周期精准控制在30天,1平方米空间可养殖上万只,堪称一场精准高效的农业工业化实践。
基地由闲置校舍改建,成本可控却科技感十足。自主设计的养殖系统为蟋蟀营造“舒适区”,无水养殖模式以蔬菜替代传统饮水,既环保又省工。这种“高科技+接地气”的模式,成为项目快速落地的关键。
最让人动容的是“联农带农”机制。企业承诺农户保底收益,吸纳周边村民就业。小蟋蟀正成为激活农村闲散劳动力、带来稳定现金流的新引擎。
离开大棚,耳边的虫鸣渐渐远去,内心的波澜却未平息。一只蟋蟀,串联起智能养殖、大健康产业和食品新赛道,最终落脚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上。 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