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萧县丁里镇,连绵的阴雨困住了河头村的田间路,却没能挡住红薯的“出山”路。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临时电商直播间里,村后备干部刘婉晴举着刚挖出的红薯对着镜头吆喝:“家人们看这流糖的蜜薯,雨天现挖现发,顺丰包邮不耽误!”屏幕上订单提示不断跳动,开播仅一周,全村已售出红薯近万斤,不仅化解了雨期滞销危机,更让“河头蜜薯”成了电商平台的热门标签。
河头村的红薯种植史可追溯至百年前,富硒沙壤土孕育出的红薯以“甜糯流蜜”闻名周边。今年全村种植面积扩至70亩,眼看丰收在即,连续12天的降雨却浇灭了农户的希望。“往年这时收购商早排队了,今年田地泥泞车进不来,红薯放家里三天就发芽。”村副书记李朋朋的愁容,道出了40多户种植户的焦虑。村“两委”紧急开会时发现,传统销售渠道已完全“停摆”:线下批发市场因雨天物流受阻拒收,周边商超库存饱和,仅有的几家收购商趁机压价至每斤1.2元,还不够覆盖种植成本。
危急当头,参加过电商培训的村书记刘海浪提出直播带货的想法:“镇上之前组织过电商培训,教过短视频拍摄和直播运营,玉米都能卖爆,红薯肯定也行!”这个提议起初遭遇质疑:“农民哪会玩直播?”“雨天信号不好怎么办?”村“两委”当即拍板试一把,把村部闲置的房间改造成临时直播间,凑齐了手机、补光灯、简易货架“三件套”,8名村干部组成直播小分队,一场“雨期突围战”就此打响。
9月30日下午的首场直播,成了村后备干部刘婉晴最难忘的记忆。连绵的雨丝还在淅淅沥沥地打湿村部小院,临时搭起的直播区里,几箱刚从田里运回来的红薯沾着湿泥,在补光灯下泛着新鲜的土褐色光泽,镜头稳稳地对准了这堆带着“烟火气”的作物。刘海浪书记没来得及换衣服,脚上那双沾着泥点的鞋还带着田间的潮气,一走进镜头就被网友的弹幕“包围”。“书记,这红薯看着挺新鲜,就是不知道买回去咋保存,放几天会不会坏啊?”一条带着疑问的弹幕刚飘过去,刘书记就笑着凑到镜头前,伸手拿起一个中等大小的红薯,指腹蹭过表面的薄泥:“这位家人问得好!咱河头的红薯分两种,像这种表皮光滑的蜜薯,得找个通风的竹筐装着,底下垫张旧报纸吸潮气;要是那种红心西瓜红,直接放在阴凉的窗台就行,千万别闷在塑料袋里,容易发芽。”
他一边说,一边从旁边的筐里翻出两种不同的红薯对比,连红薯蒂部的细微差别都指给网友看。刘婉晴攥着手机控制镜头,手心直冒汗——原本还担心书记面对镜头会紧张,可一说到红薯的“门道”,他的话就像打开了闸门,从种植时的施肥讲究,到雨天挖薯时如何避免磕碰,全都是农户最实在的经验。有网友接着问:“雨天挖的红薯会不会不甜?”刘书记立刻转身,从身后的纸箱里拿出一个刚切开的蜜薯,橙红色的薯肉里还泛着晶莹的糖汁:“大家看,咱这红薯是沙壤土种的,雨天虽然难挖,但糖分都锁在里头了。我刚切的这个,蒸着吃能流蜜,烤着吃皮都带焦香。”话音刚落,屏幕上的“下单”按钮就开始频繁跳动,原本安静的评论区也热闹起来,“要两斤蜜薯”“给爸妈买箱试试”的留言不断刷屏。
这场直播没有什么精致的话术,也没有复杂的布景,却凭着这份接地气的“泥味”,让河头村的红薯第一次通过镜头走进了全国网友的视野。刘婉晴看着后台不断上涨的订单数,再看看镜头前还在认真解答疑问的刘书记,突然觉得,这场在雨期里“赶鸭子上架”的直播,或许真能为村里的红薯开辟出一条新出路。
首战告捷后,团队迅速优化直播策略。通过农业农村部调研数据显示,农产品直播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真实场景+情感联结”,他们索性把直播间搬到了红薯地旁,每天直播挖薯过程,展示分选打包,全程透明。品质把控更是不敢松懈,针对网友担心的“大小不一”“运输损坏”等问题,村里制定了严格的品控标准:按重量分成小果、中果、大果3个等级,打包时用珍珠棉包裹,外层套防水纸箱,每箱还附赠一张精美卡片,上面写着红薯的各种做法。“农产品直播最怕货不对板,咱卖的不仅是红薯,更是河头村的名声。”村干部袁敬艳的话,成了团队的共识。这种严谨态度换来了口碑,店铺好评率达98%,复购订单占比超30%。
直播带来的不仅是销量增长,更重塑了村庄的发展生态。村民们发现,原来“土得掉渣”的红薯也能卖出“网红价”:分级后的蜜薯每斤卖到2.5元,是收购商报价的2倍。截至10月中旬,全村红薯销售额突破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0%,还带动周边3个村销售红薯近4千斤。“以前种薯看天吃饭,现在直播靠本事赚钱。”刘海浪书如今成了直播间的“金牌主播”,凭借着“接地气”的讲解吸引大批网友停驻在直播间,在他的带动下,村里4户困难户通过种薯实现脱贫,人均月增收近千元。
雨期渐歇,河头村的直播热度丝毫未减。村会议室的背景墙上,“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标语格外醒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农村网商已达1853.2万家,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超2亿户,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像河头村这样的乡村正主动拥抱数字浪潮。正如刘书记在最新一场直播中所说:“雨天挡不住丰收的脚步,直播打开了致富的大门。”
从田间泥泞到云端热销,河头村的红薯直播战,不仅是一次雨期的应急突围,更是乡村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当传统农业遇上数字技术,当淳朴农户学会对着镜头“吆喝”,乡村振兴的活力便在这一次次镜头切换中不断迸发。雨过天晴时,河头村的红薯已带着泥土的芬芳,通过“云”端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吴奇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