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择校热”“城区挤、农村空”等教育现实问题如何破解?近年来,淮北市相山区积极探索推进教育集团化改革,通过“强校+弱校”“高校+新校”“名校+分校”等模式,促进城乡教育同向同行、携手并进,全区义务教育焕发新生机。
“和两年前相比,我们学校变化可大了。”11月7日,淮北市相山区土楼小学校长闵明月向记者介绍说,运动场变为红绿相间的硅PU球场,每间教室都配有一体机智慧黑板,最大的变化还是教学教研、学生活动——通过“强校+弱校”改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农村学生视野得以开阔。
当天下午,土楼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在运动场进行趣味计算接力赛,同学们在比赛中感受到运动乐趣和数学魅力。
“在体育课中融入数学教育,以及前不久引入的软式棒垒球运动,这些都是淮北市第一实验小学与土楼小学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后,开展结对帮扶互助工作的具体体现。”土楼小学体育教师宿树强说。
“请进来”还要“走出去”。2022年9月起,土楼小学英语教师冯悦悦在淮北市一实小挂职任教,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还学到了优秀班级评比等管理办法。今年秋季开学后,冯悦悦把两年来所学运用到土楼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并把先进的理念传递给身边教师。
如今,土楼小学师生们阳光自信,校园一片欣欣向荣。
相山区通过“强校+弱校”改革,加大对薄弱学校扶持力度,在保持学校现行体制机制不变情况下,已组建3对帮扶型教育集团,由牵头学校统筹管理教育教学,定期开展教学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整体提升。
走进江苏师范大学附属相山实验学校,美丽校园的背后更有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江苏师范大学专家团队资源优势,在校本培训、教师发展、教学研究等方面给予指导,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师成长和业务水平提升。”该校校长丁永刚说,教学质量口口相传,招生两年多来,学校虽处城乡接合部,但在校生已达1204人。
相山区发挥高校教育、科研、人才等资源优势,按照“政府建设、高校托管”办法,先后与淮北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组建4个合作型教育集团,引进高校专业教育团队,打造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特色的优质公办学校。2022年“高校+新校”办学模式实施以来,相山区新增学位7440个,在校学生3813人,吸引1147名非淮北户籍学生来相山上学,占比30.08%。
相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汪玲玉告诉记者,相山区还以优质学校为核心,推行“名校+分校”改革,采取“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办学模式,成立5个紧密型教育集团,先后投资1800余万元,建设6所分校,集团内实行“学校、师资、招生、资源、财务、教学”六统一,形成优质教育跨片区、广覆盖格局。
淮北市翠峰中学是相山区新建中学,2022年9月招生以来采取“省示范高中+新建初中”模式托管运行,淮北市第一中学年级组长周鑫担任该校校长。
“托管两年多来,我们把淮北一中软硬件资源向翠峰中学倾斜,把一中‘四雅’课程导入并结合实际改为‘三雅’课程,教学生做追求高雅、言行文雅、生活优雅的翠中人,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周鑫说,前不久,学校多名学生在淮北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夺得中学组多项短跑冠军。
近年来,相山区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坚持“示范引领、补齐短板、协同发展”,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从满足学生“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改革过程中,相山区打破教师交流限制,全面推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实行集团内部教师跨校执教,建立牵头校和成员校之间双向交流、互派轮岗制度,促进校区间教师良性流动、一体发展。
针对成员学校教研能力偏弱问题,相山区发挥集团总校孵化功能,由牵头学校组建教研联合体,分学科成立教研中心,创新开展主题教研、跟踪教研、沙龙研讨、专题讲座等,组织集团教师研究课标教材,加强课程建设,构建联盟多元课程体系,把好的教育理念输送到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
根据各集团年度目标任务,相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集团化办学各类专项资金支持,按照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亿余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升级、校园文化营造等,推动集团学校基础条件整体提升。目前,相山区建成教育集团12个,涉及20所学校,占全区义务教育学校50%;在校学生23173人,占比60.7%。今年3月,相山区获评第二批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记者 吴永生 通讯员 徐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