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地处安徽北大门,县域总面积1885平方公里,总人口140万人,下辖23个乡镇、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77个行政村(社区),常住人口102.9万人,拥有“一邦、两县、三乡”(一邦:文献之邦;两县: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中国辣椒制种第一县;三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葡萄之乡、羊肉美食之乡)城市名片。
历史古城·古色古香
汉兴古邦,千载传薪。萧县,古为萧国,秦置萧县,是两汉文化、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倒流河畔史前文明遗址多达十余处,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金寨文化遗址、花甲寺遗址先后出土古生产工具石斧、石凿、骨针和渔猎工具等,文明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大汶口文化。素有“文献之邦”美誉,先秦孔门高足“春秋三贤”在萧县传承发扬儒家文化,两汉刘向、刘歆父子发出了文献学先声,南北朝刘义庆著有《世说新语》,文人墨客弦歌不辍、佳作迭出。二十四孝中的闵子“芦衣顺母”发生在萧县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萧、朱、颛孙三个姓氏源于萧县。萧县羊肉、萧县葡萄、萧县面皮等美食驰名在外,是一个色香味俱全的好地方。
书画之乡·墨色书香
诗书百代,星驰采俊。从良渚文化开始,萧县书画就已孕育雏形;到汉代,以汉画像石为代表的第一个绘画高峰出现;经南北朝、隋、唐、宋、元的稳步发展,至明清时形成了享誉黄淮的以水墨大写意为主的“龙城画派”。上世纪20年代以来,相继走出一批像王子云、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等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师。1993年被文化部首批正式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目前,全县各类书画研究组织近100家,有省级以上书协、美协会员600多名,其中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会员116人,群众习书作画蔚然成风。
胜利之城·红色劲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战地黄花分外香。萧县是革命老区,是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的主战场。1948年11月17日,在萧县丁里镇蔡洼村,留下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总前委唯一的一张合影。蔡洼旧址现为4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安徽省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森林氧吧·绿色幽香
深谷春阳古树稠,高祖藏处洞渊幽。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萧县城区东南30公里,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最大古树群落、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皇藏峪有“天然氧吧”之称,最高峰平顶山,海拔389米,也是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落叶阔叶林带。该景区获颁国家级摄影创作基地、亚洲最佳生态旅游景区、国际最具潜力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等称号。落户全市首个沪苏浙地区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
兴业福地·金色福香
通衢畅达连四方,投资兴业好福地。萧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设有高铁(火车)站3座、高速口3处(在建4处),2条高速公路、3条国道、8条省道、2635条农村公路交织成网,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高铁、高速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综合运输体系。县城距合肥、南京、济南、郑州四个省会城市均为3小时左右车程,距徐州观音机场70公里,距连云港港口仅220公里,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等全局性战略和安徽省实施皖北振兴等区域性战略的重要节点,承南启北、连东贯西的枢纽地位十分突出,具备外联内畅、通江达海的能力。加之县内“3+N”产业发展平台引擎强劲、活力释放,县经济开发区跻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考评第一档,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区入选首批“安徽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获评省级服务业集聚区阶段性考核绩效奖,获批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已成为企业产业布局的“极佳落点”。
近年来,萧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这条鲜明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打造“‘一城三区一基地’(徐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先行区、淮海中心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宜居宜游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学习先进、对标沛县、跨越千亿’、全面建设现代化新萧县”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县、产业强县、生态兴县”发展战略、“一体两翼”发展思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两翼)和“五提”三年行动(产业发展提级行动、社会治理提效行动、营商环境提优行动、城市功能提质行动、文旅融合提升行动),敢为善为、务实落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2024年前三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59.0亿元、增长5.6%。1-11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3%。连续7年跻身全国县域投资潜力百强,连续4年上榜县域发展潜力百强、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成功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成功创建第六届安徽省文明城市。获评“中国腐蚀与防护科普实验基地”。